家乡榨粉情味浓
黄翰坦

    我的老家广西南宁那楼镇,是远近闻名的榨粉之乡。

    那楼榨粉堪称粉中珍品,工艺讲究,历史悠久。榨粉也是老家的美食招牌,用榨粉招待客人更是家乡人的待客之道。别看榨粉的原料简单,其制作工艺却精细讲究,要经过选米、浸泡、磨米、吸水、揉团、入草灰、舂浆等一系列工序。

    儿时,逢年过节前,母亲都要挑出优质的晚稻大米放进瓦缸,用井水浸泡。随后就带上镰刀去采芭蕉叶。在池塘边的芭蕉林里,母亲将镰刀绑在竹竿上,娴熟地采割树顶的芭蕉叶。芭蕉叶是母亲做榨粉的绝招,芭蕉叶的淡淡清香,能使榨粉风味更佳。

    回到家,母亲取出竹篓,用芭蕉叶铺好篓底,封好篓壁,把泡过水的米倒进篓里,再用芭蕉叶、干稻草封住篓口。两天后,揭开芭蕉叶和稻草,将焖了两天的大米倒进大瓦盆,双掌搓烂,再用石磨精磨三次,制成米浆。

    米浆磨好后,母亲会将其倒在垫有草木灰的白布上,目的是让草木灰吸干米浆的水分,等到米浆变稠结块后,就揉成米粉团,然后再把米粉团埋进箩筐里的草木灰中,待其微微发酵,那楼榨粉那微酸的特殊风味就来源于此。

    待客当天,鸡啼五更,母亲便起身烧开一大锅水。从草木灰堆里取出米粉团,清洗后下锅煮熟,再以石碓把熟粉团舂成光亮柔韧的粉浆,这是榨粉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经过这一番繁琐的劳作,天已放亮,母亲将榨粉器清洗干净。榨粉器是木制的,底部有数十个小圆孔,将粉浆放入其中,架在开水锅上,用力一压手柄,一条条圆柱状的米粉就徐徐落入沸水之中,烫上数十秒,便可用网兜捞出。此时,父亲已在一旁忙着备佐料了:瘦猪肉、咸菜一并剁碎炒香,将粉装碗,撒上一大勺咸菜肉末,再拌些葱花、香菜、胡椒粉、五香粉等调味,最后浇几勺上乘的花生油,一碗润滑爽口、让人唇齿留香的榨粉就做成了!

    在故乡,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都以味形俱佳的榨粉迎接来客。客人上门后,主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敬上一杯茶,而是递上一碗粉。“过节没榨粉,就像不过节”,家乡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时光荏苒,如今街上售卖的榨粉,其制作工具早已机械化。年过八旬的母亲,却依旧保留着那把古旧的榨粉器。每当节假日,她总会用古老的方式榨出一大盆米粉,等我归家。每次送别返城的我时,母亲总要叮嘱:“有坎走不过时,记得回家,娘做最好的榨粉给你吃!”

    家乡的榨粉就是如此地令人回味无穷,它总能用古朴简约的味觉体验唤起我的浓浓乡情。

当前:A3(2019年09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