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小巷
刘福田(河南)

    秋日清晨,雾色迷蒙的古城,像一个正做酣梦的襁褓婴儿,那青石小巷便是梦的开始。

    每次来到古城,我都喜欢慢慢地品味这巷子在清晨时难得的幽静。漫步江边,沿着青石小巷延伸的方向,斑驳的古城墙沾着露水的潮湿,墙角处偶尔还有一两张挂满水雾的蜘蛛网。这一条条青石铺就的小巷,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两旁的苗家角楼里时不时地散发出稻花酒香,伸手触摸斑驳黝黑的墙皮,指尖传来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轻缓的脚步在裸露而光滑的青石上荡起了寂寞的回声,多少岁月从小巷的青石板上悄悄溜走,留下了一串串磨光的印痕。

    小巷如弦乐,走入一条小巷,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朴素感。狭而长的巷道,大的机动车辆是难以通过的,偶尔有一两辆摩托从小巷里呼啸而过,梦碎了,却把寂静丢给了小巷。然而,这种寂静不仅仅是因为声响的湮灭造成的,那在小巷中间歇可闻的商贩吆喝声、手工制作的打磨声,还有几许优美的琴声……这些元素加浓了小巷的宁静程度。当然,最能诠释小巷之静的,还是雨声,淅淅沥沥,意蕴悠长。小巷似一阕小令,长长短短的青石板,是那平平仄仄的韵脚,斑驳的砖墙和长有苔藓的黛瓦砌成极具古典意味的意象,探出墙的树竹繁花生长出蓬勃的诗意,走在这样的小巷中,鞋底轻叩,“笃笃,笃笃……”别有一番滋味。

    看着古城小巷两边那镂花的檀木小窗,想象着那窗内的青花瓷瓶中插有正盛开的菊花,只是,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早已不见那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漫步在幽深的青石小巷中,会让你陷入时空流转的种种幻觉,仿佛在那小巷的尽处随时都会走出一个身着长袍的书生。由此,我更想到了江南的小巷,那一条条青石小巷上也许有怀古的刘禹锡走过,并且目睹了一只王谢家的燕子飞进寻常百姓家;也许有值花甲之年的陆游走过,他偶遇了一位卖杏花的姑娘;也许有撑着油纸伞的戴望舒走过,他最终走进了一首湿漉漉的抒情诗里;也许还有拉着二胡的阿炳走过,背着画板的陈逸飞也走过……青石板上的脚印重重叠叠,这些沾满历史风尘的印痕太深了,每一道都可以书写为一部传奇。

    一把折扇,一段古曲,一声清唱,一条青石小巷。

    乡下的巷子是绝没有城里的巷子那样充满隔阂感的,乡下的巷子其实就是一条屋和屋之间的过道,窄窄的,但并不显得紧凑。小巷两边的青苔爬满了青石阶,不知名的小草见缝插针地生长着,有的竟长在了高墙和屋檐上,仿佛和人较劲儿。小巷已开始残破,犹如陈年的袄子,窄窄的小巷里,若两人相对而行侧身而过时剐蹭了墙壁,都能蹭掉一大块墙皮,掉得令人心疼———这可是有着数十年岁数的墙泥啊,安静地记录了几十年光阴里的兴衰和沧桑。巷墙内上演过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仿佛是一部演绎了千年的连续剧,故事的动人心弦处往往发生在小巷里,比如两双年轻的眸子于邂逅时的凝视,比如亲人在巷口相送时执手相看的泪眼,比如一两声从巷头响到巷尾的初生婴儿的哭啼……高高的砖墙遮住了陌生人好奇的目光,一位异乡人走进小巷,青石板上行人寥寥,巷子幽深寂静,你会感觉自己正往历史的深处走去。偶尔“吱呀”一声,雕花窗棂打开,一位绾着发髻的女子探出头来,你甚至有了这样的错觉,她是要去巷后河边浣纱的西施,还是热情好客的阿庆嫂?

    青石小巷里,留下了祖祖辈辈的脚印,也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夕阳西下,小巷里传来了母亲悠长的呼唤。那些熟悉的乡音土语,和着终生难忘的土腥味、牛粪味、灶灰味,伴着袅袅炊烟扑面而来。我,还有巷子里的鸡、鸭、狗、羊,都朝着被炊烟笼罩的老屋奔去,踏碎了小巷里的残阳。

    如今,老屋的炊烟依然飘动,山柴炖的饭菜依然清香。真想像孩提时代那样,迈起轻巧的脚步,踏着青石板一溜烟儿地跑进老屋,俏皮地站在娘的身旁。

 

当前:B3(2019年10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