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夜空,心生光明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仇士鹏

    读完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有一种声韵悠长的清钟余音在耳边绵绵不绝。就像字典向人们打开了走入文化世界的大门,《病隙碎笔》给予了我一个全新的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我拥抱世界的方式自此开始不同。这本书不仅仅阐述了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更重要的,它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引导着我们囿于个体存在的思维向着博大与深邃投奔而去。

    书中最让我惊叹的一点,是作者对于残疾与限制的探讨。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史铁生由身体的残疾出发,转入对生命层次的限制的思考。

    人若想要能够认清限制,前提是和这限制拉开距离。人的根本限制在于身体,因此智力容易被蒙蔽,而智慧,可以把本我从身体的限制中分离出来,以便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那么,如何让本我分离出来呢?史铁生提出了一个词,“写作之夜”,写作,是将自己的情绪与散落的思想一点点剖析,从当时的情境中剥离出来,把每一丝萌动都看得清清楚楚,原因和结果随之渐渐呈现。夜晚,身体沉睡,各种限制全部喑哑,人的智慧得到释放,可以用另一种眼光看自己,看世界。“写作一向都在这样的黑夜中”,当沉寂与辽阔包容了冷静与坦白,一个人的本我便从身体的限制中暂时解脱,获得智慧与理性。

    当然,这还只是停留在个体存在的层次,要想让思维百川归海,向着博大与深邃投奔,还要进行思想的超越,而那就是信仰的起步。或许,正是因为身体的残疾,所以信仰的必需才更得到了凸显。《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关于信仰的思考,其中有一句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我想,所谓信仰,应当是短暂生命对永恒存在的向往,是放下人类的相对价值,抬眼对以生命为单位的绝对价值的眺望,是孤独、残疾的个体对永恒存在的投奔。人的本我有两种存在的姿态,当登高俯世时,所看到的是限制的普遍和必然——认识并承认限制的存在,这是智慧;而当仰望天空时,因不能及而向往圆满,因被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超越的脚步落在不断延伸的路上,信仰从而得以存在和延续。我们因这本我与限制的矛盾而生出了谦卑与博爱,并最终学会感恩与赞美——感恩命运的巧妙,赞美过往的光阴,所有的一切汇聚在一起,方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读《病隙碎笔》,像是一场思维的旅程,借道史铁生开辟的路,走向自我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对存在与意义的叩问。合上书,仰望夜空,心中有着淡淡的光明。

当前:4版(2019年10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