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在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场所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活动内容日益丰富,管理运行机制日趋完善,较好地发挥了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体活动平台和科普实践场所的功能作用,成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放飞梦想的教育基地、启迪智慧的科普摇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重建设、强管理 实现贫困县全覆盖
“十三五”以来,黑龙江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强化组织领导、精心谋划布局,强化功能定位,狠抓规范管理,积极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精心布局,统筹规划。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依据各市地(系统)尤其是贫困县乡镇、乡村学校数量、学校师资力量、在校学生人数等指标,对申报项目学校进行联议联审,印发年度项目给予确认的通知。目前,黑龙江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总数达到740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82.04%,提前完成了中央文明办提出覆盖53%的建设目标。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黑龙江省聚焦国家“十三五”规范纲要,坚持把项目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任务。在中央文明办下达的193个项目指标中,黑龙江省在国家级贫困县符合条件的乡镇中心小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共建成中央项目98个。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实现国贫县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覆盖率达到100%的目标,提前完成国贫县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任务。
强化管理,跟踪问效。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各地市(县)成立了由文明办、教育局、财政局、关工委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项目学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力有效地保障了乡村学校少年宫日常运转和活动开展的规范有序。
乐促智、技促能 打造一校一品
“十三五”以来,黑龙江省本着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德育人的建设思路,确立了“四站八室”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运行模式,并结合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文化特征,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的品牌活动。
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结合地域实际设计开展和打造涵盖德育、文艺、体育、科普、手工、技能等多个门类以及富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品牌,其中包括无土栽培、科学实验、京剧、龙江剧、爵士鼓、鄂伦春鱼皮画、龙江民俗剪纸等40多个门类的特色少年宫课程。同时各学校对自己的教材进行有效优化开发,使课程形成自己的体系,促进地域文化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传承与弘扬。
依托节日,创新活动载体。在全省持续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明德守礼“六个一”等主题教育活动,并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以“开学第一课”“学雷锋活动月”“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感恩的心”“体验亲情”“爱心义卖”等道德实践,教育引导广大农村未成年人强化家国情怀、同心共筑中国梦。
畅渠道、强队伍 构建“双轮”驱动格局
黑龙江省以在校教师为主,志愿者为辅的“双轮并驱”模式,着力满足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不足的现状。
管好用好在职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在职辅导员的主体作用,以培养教师“一专多能”为目标,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民间艺人带”等方式,加大对校内辅导员的培养力度,探索推行将在职辅导员工作情况和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并作为评选“师德标兵”“优秀德育教师”等先进典型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表彰奖励,增强在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吸引力。
选拔吸纳兼职辅导员。广泛挖掘吸纳民间艺人、乡贤能人、文体骨干、先进人物、大学生志愿者等人员聘任为校外兼职辅导员,打造特色、传承技艺、教化思想。既畅通了校外辅导员队伍渠道,又传承了民间技艺,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