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第二中心学校 易志宏

    小学数学必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小学数学的计算题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准突破点,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关系,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六年级“百分数的运用”的教学内容的应用题:“一段公路长5000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全长的30%,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几?”这里的数学问题,关键因素要弄清谁是单位“1”。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题目中数学信息的关系,再结合题目寻找3个数学信息。单位“1”是不一样的,找准单位“1”,然后认真分析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步骤,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比较清晰,计算步骤就能体现严谨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有效设置探究性的教学环节,学生就会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强烈愿望。 例如,小学数学教材涉及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可以让学生认真复习运算法则,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最简便正确的方法,比较不同运算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究比较中提出问题,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坚持以思维发展为核心

    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学生智慧。小学数学课堂的构思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教师面对小学生生动活泼的特点,创设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但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设置难易不同的问题。例如,六年级数学涉及的“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从简单的问题说起,复习分数的意义,联系分数加法的运算,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的归纳。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复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纠正以往单纯的“做题模式”,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迁移运用,将数学计算的结果应用到生活实践,深入了解数学的真正内涵,进而提高兴趣。例如,关于“统计”的章节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收集相关数据,比如课外阅读调查,零花钱的开支调查等等,然后设计数学问题,了解统计的原理,统计的价值与意义。教师设计不同的计算题目:零花钱的总量(加法运算)、零花钱的平均数(除法运算)、零花钱支出的比例(分数、百分数运算)等等,至于有些运算超出“统计”章节实际,可以作为问题引入,不要求学生解答。计算结果涉及相应的思想教育,比如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方面,教师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带领学生打开智慧的大门。

    总之,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实践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3版(2020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