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思想性。教育部负责人在解读中,还提到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
说实话,现在学生的文化学习任务十分繁重,设立劳动教育课,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确实会占据一定的文化学习时间,但长远来看,劳动教育带来的好处却是多方面的。反之,忽视、弱化劳动教育则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现在的不少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环境优越,但部分家长只对孩子的文化学习和特长培养提出要求,导致孩子的劳动技能得不到锻炼,有的孩子考入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不会洗衣、做饭。媒体曾报道大学生将积攒的脏衣服寄给父母洗的怪现象。在网络上,关于年轻夫妻为谁做家务而闹到影响家庭和谐的话题也十分常见。
笔者认为,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体验生活,在劳动实践中接受教育、提升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劳动的不易,引导他们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学生通过劳动提升生活技能,将来无论是离家读书、工作,还是成立自己的小家后,都能更好地照顾自己或家庭,为生活增添幸福感。同时,劳动教育还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在分担家务的过程中,孩子与家人可以加深交流,使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感受到浓浓的亲情。给父母烧一餐饭、洗一次衣服,带给父母的感动和慰藉也会成为家庭生活的美好记忆。此外,劳动实践还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和应变能力,随着他们掌握劳动技能、取得劳动成果,自信心也能得到很好的激励和发展。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越来越多人开始审视蜜罐式成长环境存在的种种隐忧。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劳动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劳动也是一种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有利于培养具有奋斗精神、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