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接续奋斗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张笑雪

 

    春回大地,草木蔓发。福建福州的乡野,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与希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福州继续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传好“接力棒”

    拓宽脱贫地区增收渠道

    位于福州市连江县江南镇的梅洋村曾被列为市级贫困村。近年来,在市县两级的大力支持下,梅洋挖掘梅花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经济。如今的梅洋村,以“梅”为媒的生态农庄、民宿客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老区带来了新生机。今年春节期间,这里的赏梅游客日均达千人,村民们纷纷在家门口卖起了农货,拓宽增收渠道。

    脱贫攻坚已告捷,乡村振兴再启程。为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福州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强化政策机制保障。及时出台《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条措施》,完善“一键报贫”和“脱贫不稳定对象”认定监测机制,全市未出现返贫现象。

    加大贫困村发展扶持力度。扶持连江县梅洋村、天竹村、坂顶村,永泰县溪口村、罗源县福湖村等村开展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创建,连续三年给予每个村每年100万元补助。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优先将47个贫困村纳入省市乡村振兴试点村,占比23.5%,市级财政给予5488.35万元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

    提好“菜篮子”

    点燃产业发展强劲引擎

    瓜果飘香,红蟳肥美。日前,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的琅岐红蟳公社被授予“全国乡村振兴观摩基地”牌匾。由中国农投委、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主办的“琅岐乡村振兴之路探索研讨会”也在此举行。研讨会当天,3个新项目现场签约落地红蟳公社,总投资超过4.2亿元。

    昔日的池塘、菜地被开辟为垂钓区、采摘区,闲置的民房被改造为乡村风情民宿,色彩艳丽的彩绘墙为游客带来“诗和远方”。在提升颜值的同时,红蟳公社还为乡村植入了产业功能:占地500多亩的公社内,已形成红蟳养殖体验园、乡村振兴讲习所、互动赛事基地和文旅服务配套4个产业布局,探索出琅岐金砂“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近年来,福州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强化稳产保供。出台“菜篮子稳产保供十条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八条措施”,以及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千亿元大关。

    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开展“双百双千”增产增效行动,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发展,32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20年全年销售收入达960亿元,比增5.7%。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2020年全年新增创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25个。永泰月洲村、春光村和罗源福湖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打好“组合拳”

    构建文明和谐美丽乡村

    在福州市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垃圾分类桶,与此同时,安放在村中的“垃圾分类积分兑奖机”格外醒目,兑奖机内有抽纸、牙膏、水杯等奖品。

    “我们通过奖励机制,调动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村干部说,村委会每天派专人上门验收,验收合格后,村民可扫描垃圾桶上的二维码获得积分。

    创新管理模式,运用“互联网+”,让垃圾分类实现“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如今的长安村已建立起一套垃圾分类完备体系,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离不开治理创新。近年来,福州市立足实际,创新思维,扎实推进乡村治理,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福州样板”“福州模式”。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红色领航工程”10项标准,开展“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创建行动。开展“三个一遍”摸排行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49个。

    强化法治乡村建设。完成“一自然村一公共视频”工程建设,整合各类巡防力量2.94万人。长乐区被列入省级乡村治理试点县区,福清市高山镇和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等5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强化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化平安乡村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信访评理室”县乡村三级全覆盖。2020年共调解案件约2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9.9%。

    甲衣未解,再跨征鞍。福州市将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当前:3版(2021年03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