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两会“好声音”

 

    编者按

    悠悠百姓事,两会总关情。每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因为贴近时下热点、聚焦百姓生活,从而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频频冲上热搜,而不少热点问题、民生关切正是因此受到重视、得以解决的。这些两会“好声音”或回应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或纾解百姓生活中的难心事、烦心事,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本期《话题》分享令几位读者印象深刻的议案提案,以及他们的看法与感受。

 

    老旧小区改造让百姓得实惠

    陈裕

    近年来,老旧小区改造的问题常常进入两会代表委员的视野。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老旧小区改造统管部门或平台、将消防设施纳入老旧小区改造等建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全国将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3万个,老旧小区改造,彰显了国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的决心,也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所居住的小区位于城乡接合部,多年前经过棚户区改造,一个个住宅小区取代了成片的低矮房屋,让居民欣喜不已。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住宅小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破损。比如小区住宅楼外墙瓷砖脱落,看上去就像一道道伤疤;小区内道路坑洼不平、地砖松动,雨雪天时,一脚踩下去,泥浆污水就会从道板的缝隙喷溅到行人的鞋上、裤子上;雨过天晴后,地面凹陷处又积满了水,走路似趟河。而且小区的下水井多年未曾清淤,沉积严重,暴雨时,不是这里冒脏水,就是那里淌浑水,难闻的气味令居民苦不堪言。此外,小区内没有规范的停车位,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十分严重。但由于小区物业数次更换,维修基金所剩无几,且小区住户人员复杂,日常管理和维修工作就成了“老大难”。

    好在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全国各城市大力推行的民生工程,我们也盼来了好消息,在全市改造名单上就有我们小区的名字。施工队进入小区那天,业主们奔走相告,朋友圈里关于小区楼群加固、道路翻修、下水管道再建等工程进展的消息常常刷屏。经过两个多月的建设,改造后的小区焕然一新:柏油路面平整宽阔,停车位整齐划一,绿地植被规划有序,小区的环境让人看着就舒心。周边小区的居民也争相参观、赞不绝口,大家都在期盼这样的改造早日惠及自己居住的小区。

    最近一段日子,傍晚在周边散步,我发现又有几个老旧小区的面貌发生了改变,甬路翻新,墙面重修,新增健身器材,等等,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变化都让百姓收获了真真切切的幸福感。

    每年的两会都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我们的生活也因一个个两会议案提案而发生着改变。这些议案提案聚焦百姓期盼,而相关政策举措的落实又惠及了百姓,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百姓生活日益舒心便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在一天天地成为现实。

 

    堵死“校园贷”,这项建议很给力

    黄齐超

    随着小额借贷转到线上和网贷平台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在知情或是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享受”到了网络借贷服务。网络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人们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但存在申请门槛低、准入条件简单、计息方式不规范以及非法催款等非常明显的漏洞。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套路贷”“校园贷”“裸贷”等一系列违法网贷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为此,有人大代表建议,网络贷款机构不得向在校学生发放贷款,禁止给在校学生办理信用卡和提供分期等相关超前消费的金融服务。

    不可否认,一些校园贷款有助于解决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然而,部分网贷公司一味逐利、设置陷阱,诱惑在校生超前消费,让“校园贷”变了味。而网贷公司无底线地催债手段,也把“校园贷”变成了“校园害”。

    笔者认为,“校园贷”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些学生因一时糊涂“入坑”,却因高额利息而难以脱身,甚至因此而走上违法道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杜绝“校园贷”继续催生悲剧,需要对其进行重拳打击。

    为了治理“校园贷”乱象,2017年6月,教育部、人社部、公安部、银监会等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网贷机构一律暂停校园网贷业务。但是,“校园贷”禁令并没有让“校园贷”销声匿迹,一些手机APP改头换面,还在悄悄经营着“校园贷”,其违法行为也更具隐蔽性。

    除了非法的“校园贷”,事实上,正规银行推出的信用卡以及消费平台提供的分期付款,也同样有鼓励学生超前消费的嫌疑,需要加以反思和治理。很显然,这位人大代表的建议,就是剑指在校学生办理网贷、信用卡、提供分期的金融机构。这位人大代表严禁金融机构、网贷平台向大学生提供“校园贷”、信用卡和分期付款的建议,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在相关新闻的调查中,有超九成读者赞同这项建议。可见,大家对在校生超前消费的担忧和治理“校园贷”的认同。

    堵死“校园贷”,这份议案很给力,笔者期待着它能被采纳和落实。

 

    做好学生心理教育的“合伙人”

    邱小平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问题备受代表委员的关注,校外培训、家庭作业、课后三点半、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等话题屡屡冲上热搜,司富春、李亚萍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均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引发多方关注和共鸣。

    相关研究显示,很多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青少年儿童时期,而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发展、良好心态树立的重要阶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不断上升。

    从现实情况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一些学生的身心状态未能适时调整到位,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社交恐惧等情况。一些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儿童等特殊群体,或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的孩子,也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应进一步健全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考核评估体系。学校层面应修订完善教学读本,加强心理辅导室规范化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各级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力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普惠性,并组织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和日常监测,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考核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需要由专业的人来做。因此,还需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辅导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要满足现实需要,各级学校还需配齐心理教育需要的专兼职教师,并切实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从业资格标准,不断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发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做好“教育合伙人”,才能更好地护航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笔者认为,校方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家长则应主动关注、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非认知能力。社会各界也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关心关爱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共同营造有利其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

 

    明晰数据所有权,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孔德淇

    “数字化”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词汇。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了与“数字化”有关的议案和提案,包括建议加快数据立法,明确数据所有权;建立国家数据共享平台,同时清晰界定数据共享属性和权限。

    每个人在使用网络时都会产生数据,其中一些数据不仅能促进生产效率,其本身也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可以推动产业发展。这些数据的产权,按照“谁产生谁拥有”原则是确定无疑的,但由于该类数据还需经过收集、管理与储存,乃至挖掘产生新的信息与价值,这都需要平台企业付出相当的成本。倘若仅归用户所有,有违公平原则,也丧失了数据本身的价值,整个数字经济也会失去基础。如若仅归企业,则容易导致滥用,不但用户丧失初始产权,而且可能产生侵犯隐私权、“数据权”等法律风险。而相比用户有意识产生的数据,那些在消费、出行、医疗等过程中无意识产生的数据,其产权归属就更加模糊了。

    数字经济高速运转,外部环境渐趋成熟,产出已与传统经济形态平分秋色,而数据产权模糊制约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代表委员提出建立加快数据立法、明确数据所有权,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经济数字化转型趋势的。某种程度上,数据确权既是数字经济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又是处理数据流动和数据保护二者关系的重要切入点,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平衡公正和效率,产生良性的利益刺激,从而加速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数据因其具备复制性、不确定性等自有特性而更显复杂,这些特性都极大增加了数据确权的难度,亟须进一步的探索,比如如何划分数据主体与数据控制者,依托区块链进行产权登记,规定数据安全维护主体,明晰数据增值财富归属,设计数据交易模式和定价模型,健全数据交易制度框架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更好地保障数字经济安全,体现公正公平,实现效率最优。这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需要,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

 

    治理网络直播乱象要下猛药

    潘铎印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2020年直播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直播卖货迎来爆发期。但同时数据造假、内容低俗等乱象也屡禁不止。今年两会,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大网络直播监管整治力度,建议规范平台规则,关闭平台打赏功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全国重点监测电商平台累计直播场次超2400万场。然而,如此大流量、高关注的背后问题也日益增多,部分直播中充斥着不良画面,暗藏着违规套路,一些平台为了眼前利益,放纵不良甚至违法违规的内容被直播出来,引发网民强烈不满。

    针对直播乱象,中宣部、网信办、文化部、公安部等部门开展针对直播行业的监管和联合行动,约谈查处违规直播平台、封禁违规网络主播,让一些色情、暴力、诈骗等信息的传播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治理网络直播乱象仍然要下猛药。相关职能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须对违反规定的直播平台坚决予以封号,对涉淫秽色情等违法违规行为,根据其影响,依法追究相关刑事责任,必须零容忍,坚决有力打击,严惩不贷,切实用法律整治直播乱象。

    完善网络法律制度,规范网络直播新业态,需要出台国家层面的网络直播条例,以刚性的法律约束和不得僭越的红线,倒逼相关责任主体守土有责。制定推动网络直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管理规则和政策导向,实施网络直播分级分类规范,建立培训机制,引导网络直播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积极传播正能量。严格落实网络平台监管审核责任,网络直播平台和直播主体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依法从事经营活动,提高自我净化能力。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加强部门执法协作,全方位监测监管、预警防范,让直播乱象无处遁形。

 

当前:B4(2021年03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