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不冷不热,风情大好。
谷雨前后,牡丹正开。牡丹,花大,花肥,花艳,如贵夫人,雍容华贵,诚然不虚也。所以,赏牡丹,自古以来,便是一件风雅的事。
顾禄《清嘉录》:“牡丹花,俗呼‘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也。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无论豪家名族,法院琳宫,神祠别观,会馆义局,植之无间。即小小书斋,亦必栽种一二墩,以为玩赏……郡城有花之处,士女游观,远近踵至,或有入夜穹幕悬灯,壶觞劝酬,迭为宾主者,号为‘花会’。”
此段文字,写出了牡丹种植之普遍,更写出了谷雨时节,游人赏牡丹之盛况。“穹幕悬灯,壶觞劝酬”,那景况,真是盛喧,也真是没有辜负牡丹的那份华美。
我去茅茨小镇看牡丹。牡丹一园,园不大,也只有几百平方米。可是,牡丹花色大备,多为深红、浅红、大白、浅绿。深红色的牡丹,花色凝重,给人一种春日迟迟的慵懒感;浅红色的牡丹,花色飘逸,给人一种春意融融的煦暖感;白色的牡丹,则纯然一白,散发着莹莹的光芒,让人但觉春光美好;浅绿色的牡丹呢,浅绿浮漾于白,是春天里一宵醉人的美梦。
园林管理者说:“牡丹园里还有黑牡丹,只是还没有开,也看不出来。”让人难免生一份遗憾:我来早了,黑牡丹开迟了。
但还是觉得好,“谷雨三朝看牡丹”,看过了牡丹花,你就会觉得:春意更浓了。
谷雨时节,清明已过,“明前茶”也上市了。
于是,品新茶,便也是一件风雅的事。
郑板桥有一首七言诗,诗曰:“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郑板桥可真会享受生活。天气不风不雨,晴和美好,有客人来访也好,独坐书斋也好,面对萧萧新竹,谈会儿天,画几笔画,都惬人心意。最重要的是,还有新茶可品,一饮一品,举止优雅,神情悠然。透过眼前竹林,可以望见“远山”,望见远山上葱翠的茶园,望见茶园中十指纤纤,挥手不停的采茶女。
这便是春天,这便是春意。春意足,春意浓,尽在一杯新茶中。
目中所见,心中所思,正应了陶渊明那句话:“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何在?“真意”多多,春有多浓,“意”就有多浓,说不尽,故尔,“忘言”最好。
“谷雨前后,栽瓜种豆”,谷雨时节,耕新田,种五谷,更是一种上好风情。
一人,一犁,一牛,曼声一喝,春牛缓缓前行,耕犁翻波逐浪,犁下,新鲜的泥土浮漾开来,阵阵的泥土香漫溢着,让人觉得真是美好。耕得累了,就在田头休息。犁耙插在田头,黄牛卧于田头,人则坐在田头上,抽起一袋旱烟,烟丝缭绕——静,一种劳作之余的静,让人但觉岁月安好。
那是一道风景,是一幅“春耕图”,再好的画家,也难以画出那份生动,也难以画出那种迷人的泥土香,还有那份岁月的静好。
播种五谷,所有的农人,都忙了起来。弯腰的、刨窝的、散肥的、下种的、耧耙的……满野都是布散的农人,满野都是春播的风景。
你道风雅否?真个是风雅——那是一种农人特有的风雅。
士大夫,只能成为这份风雅的观赏者,然后,形之于诗文,绘之于画幅,最终,成为文化、文明的风雅一脉。
谷雨时节,风景大好;风雅事,亦多多——自是风情郁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