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浪潮涌 重点人群别掉队

 

    编者按:

    今年4月23日是26个“世界读书日”。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第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重视。

    全民阅读,一个也不能少。不过,有专家指出,推进全民阅读要紧紧抓住少年儿童、领导干部、特殊人群、农村群众等重点对象,抓重点、攻难点、补弱项,才能推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如何抓重点、攻难点、补弱项?本期话题对此予以关注。

 

少年儿童

阅读——

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周芳元

    少年正是读书时。少年儿童是全民阅读的基础、希望和未来。受多方条件制约,还有部分少年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精神生活还相对欠缺,阅读成为他们的一道难题,需要相关方面继续联合攻克。

    为少年儿童阅读创造“天时”。在目前的出版现状与应试教育环境下,部分少年儿童没有多少优秀书籍阅读,或者没有时间阅读。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严把书籍出版关,鼓励作家创作出高质量的少年儿童读物。少年儿童书籍出版需要特别严谨,要有少年儿童立场,着力于少年儿童潜能发展,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尤其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鼓励作家围绕这些孩子进行创作,写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发他们的共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给学生减负,为少年儿童留下宽松的阅读时间,营造相对舒服的阅读环境。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语文考试中阅读题越来越重要,可考虑专门设置阅读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将阅读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促进阅读。

    为少年儿童阅读创造“地利”。学校要把班级中设立的“图书角”办好,鼓励学生互借互换,让这里的图书高效流动,甚至可以开展阅读比赛;家长要把家庭书房建设好,经常开展亲子共读,而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可以联合起来,大家可共享书籍,几个家长轮流陪伴孩子们阅读;而社区要建好图书馆,多吸纳孩子们就近阅读,不光是寒暑假,平时也应常态化,还可举办读书分享会,进一步提升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阅读兴趣。农家书屋同样应如此。

    为少年儿童阅读创造“人和”。孩子们想读书,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事实上,阅读与学习成绩的提升不仅不矛盾,还能有效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如今无论是素质的考察还是生活中的体现,都已经不限于课本“死知识”了。作为教师,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做阅读榜样,不喜欢阅读的老师,很难教出真正喜欢阅读的学生,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尤其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要对他们多加关注,及时帮助他们消除阅读障碍,引导他们融入到班级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中去。同伴同样是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班级中人人爱阅读、个个想阅读,浓厚的阅读氛围能让孩子们保持持久的阅读活力。

    当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阅读成效就会悄然发生变化。“小手拉大手”,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又会影响他们身边的成人,为构建书香社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领导干部

阅读——

发挥好“头雁效应”

唐伟

    倡导全民阅读尤其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把促进领导干部阅读作为首要任务,让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读起书来,形成风气,以上率下,最终实现全民阅读的量质齐升。

    促进领导干部阅读有多重利好。一是为老百性带好阅读的头。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身份特殊、地位重要,在群众当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与带动性。行动是最好的引领,实干是最好的示范。领导干部带头示范阅读,做到“打铁自身硬”,老百姓才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上行下效,纷纷跟进,形成阅读好风尚,带来阅读好气象。反之,若是领导干部自己都不愿意读书,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但无法形成正向引导,反而会产生负面示范,不利于全民阅读的有力有效开展。

    二是避免本领恐慌的需要。人不学,要落后。领导干部作为为群众服务的主导者、从事公共管理的组织者和行政资源调配的决策者,如果不能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无法有效履行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创造良好的业绩和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领不足,不但无法创造于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和人民的业绩,个人也难以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阅读可以让一个人增长见识、才干与阅历,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洞悉世界、了解一切,不断升华思想境界。领导干部需要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无论是基于个人品行还是才干增长的需要,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都需要借助阅读的力量超越自我。

    总之,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关乎行政大局、服务全局。促进领导干部阅读,不宜仅仅依靠个人自觉,各级党组织和机关单位要制定集体读书学习计划,安排读书学习时间,要经常举办阅读讲座和分享活动,使领导干部的读书能得到有效指导,领导干部之间也能互相交流读书经验,把自己读到的好书推荐给大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给大家。

 

特殊人群

阅读——

书香关爱应常态化

樊树林

    在公众为全民阅读得到蓬勃推进感到欣慰之时,如何让残疾人群体更好地阅读学习,成为当下一个亟待提升的环节。

    这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对残疾人阅读工作非常重视,围绕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举办了“书香有爱 阅读无碍”“书香中国 阅读有我”等文化活动,在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实施了“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项目,出版了以残疾人脱贫和帮扶残疾人脱贫为主题的系列图书,等等。

    不过,无论是无障碍阅读空间的打造,还是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的建设,还存在不均衡问题,在个别地方,残疾人的阅读甚至出现边缘化现象。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改良程度,是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来标记的。让广大残疾人群体真正融入全民阅读潮流,让他们在书香的浸润下享受文化、文明带来的阳光和雨露,这是各地必须承担的使命。为此,各地应对残疾人的阅读服务状况进行把脉问诊,通过精准举措,真正在服务制度、服务内容等方面,满足残疾人的阅读需求。

    残疾人分多种类型,他们不仅文化程度不同,身体不便的情况也不相同。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能够走到他们中间,摸准不同类别残疾人的阅读需求,推出接地气的措施,让他们的阅读真正进入无障碍环境。比如针对视障人士,在公共图书馆设置盲人阅览室,配置基于互联网的盲人电脑、读屏软件、智能听书机,免费向盲人读者出借;针对肢体残疾人士,在办好社区图书馆之时,可推行免费送书到家服务,开展“云”阅读活动,等等。这是其一。

    其二,提升残疾人的阅读服务,还需要加快制度建设。相关部门在出台文化政策时,要充分照顾到残疾人群体,用制度来保障残疾人的阅读权利。比如,一些公共图书馆现有设施设备难以满足残疾人阅读的需要,就要以制度形式来明确相关部门、机构的责任,并落实经费保障,建立检查考评制度。

    第三,残疾人阅读需要健康人士相助。各地应抓好专业人员培养,让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健康人士为残疾人提供科学、高质量的阅读服务。最近,有个别地方的全民阅读推进组织与地方残联联合成立读书会,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有声阅读”相结合,积极引导残疾人群体开展各类活动,激发残疾人的阅读热情,引导残疾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地方组织志愿者帮助残疾人体验用手机来听书阅读。这些都值得点赞。

    希望各地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能够将“关爱残疾人阅读”常态化,让残疾人共沐书香,接受文化的熏陶。

 

农村群众

阅读——

城乡差异亟须消除

涂启智

    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城市居民的阅读状况有较大改观。但农村群众阅读或者说乡村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新的城乡差异亟须消除。

    其一,思想观念存在模糊、片面甚至错误认识。不少群众认为,读书是读书人或文化人的事情,跟普通人特别是农民没有多大关系;读书是为了挣钱,如果读书不能挣钱,那就没有用处。

    其二,硬件设施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一些农村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档次的村级阅览室或图书室,有些地方虽建起农家书屋,但仅具象征意义:场所不够宽敞,多数在村委会办公地点腾出一间房,不少是在村委会服务大厅辟出“图书角”,摆两个书架,放上几本书;图书数量较少,且大多过于老旧,村集体无财力更新补充新的图书。

    其三,缺乏必要的阅读氛围。在多数城市,各种各样的阅读组织不断涌现,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及辅导讲座活动时时举办,可在一些农村,不但没有什么阅读群体,连一两个阅读典型或榜样人物都很难发现。不仅如此,在村委会层面也存在村干部无暇对乡村阅读做些规划思考以及实际行动的现象。

    推进全民阅读,不能落下农村群众。

    首先,还是要以思想为先导,向农村群众宣讲为什么要读书的基本道理。通过读书获取专业知识、掌握特定技能,可为就业谋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人的精神层面,读书还有三个影响:读书“引人向明”,即引导人从蒙昧落后走向文明开化,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自身;读书“引人向智”,启迪思维,教人学会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让人变得聪明睿智,豁达乐观,面对宠辱时情绪不会大起大落;读书“引人向善”,教人发现美、欣赏美、珍惜美,教育引导人们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其次是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建立达到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农家书屋,划拨专项财政资金保障农家书屋的书籍适时更新补充;设置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健全农民朋友借阅书籍规范管理制度;美化亮化农家书屋环境,完善农村阅读设施,为农民朋友阅读提供便利和条件。

    再次,培育深厚的阅读氛围。要因地制宜,筛选适宜书籍。比如,引导农民朋友领略古诗词,就当从古典乡土诗词入手。诸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词,贴近田园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容易让农村读者产生亲近感。要开展农村阅读活动,借助乡村读书带头人、阅读推广等活动,在乡村倡导阅读之风。

    此外,针对城市务工人员,要大力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给务工人员读书创造充分条件,如多多开办“建设者之家”书屋,每天都为工友们开放;还要把流动阅读和固定书屋的建设相结合,建立给务工人员送图书制度;全方位给务工人员编辑、出版、发行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等等。

 

保障人人享有阅读权

杜建锋

    2017年6月开始实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可以这么说,阅读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这项权利不仅关乎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关乎社会文明程度。保障每个公民的这种权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某地一新华书店禁止一个10岁孩子看书,“这是新华书店,不是你看书的地方,是卖书的地方,不买书就得出去。”这则新闻让“到底该不该在书店看书”成为热议话题。而个别公共图书馆为保障图书馆安静,竟然把“熊孩子”列入阅读黑名单。有的图书馆禁止拾荒者、流浪汉等入内。这些做法表明,阅读作为公民的一项文化权益,时常会受到有意或无意的漠视甚至侵犯。拿孩子来说,孩子是民族与祖国的未来,作为国企的新华书店,和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呵护孩子们对阅读的热爱,即便有打闹现象,也应人性化处理,而非简单的一撵了之。

    要保障人人享有阅读权,就要有法可依。毫无疑问,《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实施,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而在“全民阅读”连续八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推动全民阅读,努力建设书香社会。可以说,提倡全民阅读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建设书香社会以及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已经有了相应的法制保障。

    与书相伴,建设书香社会,还需要相应的物质保障。比如,图书馆的数量是否足够,图书的数量有多少。当然,在信息社会,阅读并不局限于纸质阅读,数字出版物亦是重要阅读方式。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通过电子产品进行碎片化阅读,难以达到深度阅读和体系化阅读那样的效果,当然,这取决于读者自身是否具有深度思考能力、所读内容是否具有深度思考价值。

    与书相伴,需要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鼓励和引导更多人投身阅读;比如,改善阅读环境,建设更多的免费休闲读书吧,让人们无障碍地进行阅读,获得更加良好的阅读体验;再比如,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怀,通过向他们捐书等手段,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阅读机会,从而保障他们的阅读权益。

    阅读是义务,每个人都有义务向更高的精神高地进发;阅读也是权利,保障每个人都公平地享有这项权益,需要社会各方面多措并举,共同努力。

 

当前:B4(2021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