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意,夯实“办实事”之基
陈益良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把实事办成、办好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所在,也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这其中,听民意是办实事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知道了群众需要什么才能明白我们能做什么、该怎么做。

    听民意是干成事的必要条件

    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极为重视民意,始终把人民需要作为决策部署的重要参考。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谋划“十四五”时坚持广开言路,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尊重民意、了解民意。因为每一个政策、规划最终的实施者是人民、落脚点和受益者也是人民,所以人民想什么、人民需要什么关系着政策施行的成败。干事创业唯有顺应民心才能真正干好、干成,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取得的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

    听民意方能知民心、解民忧。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说,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关键在于实,而办的事情实不实最终还得看符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避免党员干部在实践活动中避实就虚或行动走偏,就要在办事之前听听群众急在何处、盼有哪些、想要咋办,打下准确的民意基础,确保思想不滑坡、方向不跑偏。

    多管齐下拓展听取民意渠道

    打好提前量,民意当参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项目建设出台实施前,我们需要打好提前量,先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哪些是群众支持的、哪些是群众反对的,哪些是群众有顾虑的,对于群众不理解或有顾虑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解释和宣传引导,对于群众强烈反对的要进行调整修改。真正把民意作为决策部署的重要参考,检视工作中的不足和疏漏。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提高为民办实事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特别是设计、出台民生措施时,要多到基层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尊重基层意见建议和各地实际情况,防止瞎指挥、出台不切实际的规划和要求,违背政策初衷和群众意愿。

    线上集民意,线下抓落实。当今世界,网络已成为重要的民意集散地,因此,我们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平台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必须科学客观认识网络、用好网络,高效收集、分析网民意见,抓好线上诉求和意见的线下落地落实工作,真正把听民意与改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各方面的工作制度,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依然重视电话、信箱等渠道收集、检视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在推进事业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真心实意地听取意见,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

    代表委员尽职,为群众急难愁盼发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议案、提案,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出智出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业管理。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许多代表、委员更是来自基层一线,对群众急什么、难什么、愁什么、盼什么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对政策制定是否符合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执行是否走样等也更有发言权。因此我们要把充分发挥代表、委员的作用,真正把“为民所呼”落到实处,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及时修正政策施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作者为中共合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当前:4版(2021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