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在峨边彝族自治县落地
熊师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因地处峨眉山边缘而得名,面积2382平方公里,实有人口15.3万,其中彝族人口5.6万。辖7镇6乡、8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有4个彝族乡镇。

    近年来,峨边县公安局结合地域实际探索和思考“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的落地应用,初步打造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民族地区样板”,紧紧围绕“新思维、新警务、新警队”理念,坚持问题、目标、结果导向,不断深化和创新各项基层警务改革措施,工作质效和成效持续向好,县局连续四年被峨边县政府记集体三等功。

    本文以县局7个派出所为例,剖析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些思路对策。

    探索实践

    创新党建引领“两进班子”机制。推进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进乡镇、进社区党(工)委班子工作模式,推动公安基层党建与乡镇、社区“两委”融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加大基层警力投放,新分配民警全部充实到派出所。目前,县局7名派出所长、16名社区民警全部进社区“两委”班子开展工作。

    创新矛盾纠纷“联调共治”机制。针对矛盾纠纷警情占比高,牵扯精力多、民警压力大、调处效能低等现状,县公安局联动县政法委、县司法局、县“德古”协会以及各乡镇(社区)综治、维稳、网格、“防疫双报到”党员力量,推动矛盾纠纷公调对接,坚持“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原则,实体化高效运行驻所人民调解室、“德古驻所调解工作室”。目前,全县公安派出所建成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示范点3个,4个派出所常驻6名“德古”开展民调工作,10名“德古”进入调解专家库,各司其职、合力化解,为基层民警减了负、瘦了身,盘活了警力资源。今年来,联调共治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有效化解率达97%以上;对复杂的矛盾纠纷实行清单销号管理,调解协议后续执行情况较好,未发生“民转刑”等恶性案件。

    创新社区警务“智慧安防”机制。主动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植入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在全县重要街路巷建设“雪亮工程”(一期初步建成);启动“天网”三期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智慧平安小区3个、综治监控中心2个;建设安装高清监控探头8路、人脸车辆抓拍识别系统4路。今年以来,辖区盗抢骗刑事案件警情同比下降21.7%;有影响的案件即发即破;社区可防性案件实现零发案小区达3个,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创新服务群众“爱心驿站”机制。依托8个社区党员服务中心、2个警务综合服务站建成“爱心驿站”3个,动员吸纳社区党员参与义务巡防、矛盾调解、扶危救困等活动。今年以来,群防群治力量以社区警务室、爱心驿站为阵地,参与配合民警开展反邪教、安全防范、反诈防骗专业知识宣讲5场次;开展安全联防、隐患联排、矛盾联处等活动十余次;开展送平安、送温暖、送法律、送关爱、送便利活动50余次,做到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

    问题短板

    共建共治机制不全。目前,部分单位、部门片面认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是政法综治战线的事,在组织领导、支持保障上打折扣,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共建共治渠道、平台有限,多元治理的筋脉还未完全打通。

    基层组织作用不强。部分社区特别是自然村的群众文化、法治宣传活动不够活,德治的教化作用难以发挥;少数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治保组织软弱涣散,工作人员工作能力较弱,自身素质不高,在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强。

    基层基础工作不实。受制于基层派出所警力和繁杂的日常工作,社区民警配置不强,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一标三实”采录率更新率不鲜活;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不深不细,多元化解机制落实不够;辖区群众对社区民警知晓率偏低;社区民警与群众交流不够;缺乏完善高效的管理、检查、奖惩、考核的长效机制。

    科技应用水平不高。智慧安防建设薄弱点、空白点仍然较多,后期运营维护相对滞后,制约了实战效能的发挥。另外,受制于理念、人才、资金、机制等因素,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应用不多,数据鸿沟、信息孤岛仍然存在,“互联网+”的效果没有充分展现,平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不足,技防设施覆盖率、联网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思路对策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首要任务。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最根本的就是树立政治建警的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结合县局7个派出所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红旗型、示范型、标准型党支部创建活动,健全完善支部组织架构,履行党员干部职责,规范党务工作运作,丰富党建活动载体,着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公安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真正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着力加强红色警营文化建设。

    坚持把法治维稳作为有效途径。固化完善法治维稳工作机制,不断细化涉稳事件执法程序,明确公安机关维稳立场、职能与流程。同时,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善于变堵为疏、变控为治,将法理、情理贯穿于矛盾调处化解全过程,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解决诉求;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坚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第一时间控制嫌疑人,做到坚决依法查处。在此基础上,完善“一门受理、规范分流、依法调解、综合考核”的公调对接、多元化解新机制,立足矛盾纠纷调处实效,进一步规范流程设置、台账记载等工作,整合多元力量,围绕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社会管理等民生热点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尽快推动庭所对接、民调入所、“德古”进所提前介入纠纷警情的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将各类矛盾隐患化解在前端、处置在一线。

    坚持把警网融合作为重要载体。社区民警牵头,把社区网格员、房管员、巡逻队员等力量整合起来,统一管理、联勤联动、进群入圈,建立治安情况每日群内通报、趋势研判、问题交办等制度,形成“线上部署、线下解决、线上反馈”的工作闭环。同时,逐步建立公安、综治双向数据交换机制,畅通社区民警、辅警接入渠道,实现信息互通、情报共享,提高预警预判预防能力,实现矛盾纠纷联调、风险隐患联排、涉稳事件联处、实有人口联管、治安问题联治、防范教育联宣。落实好专职社区民警制度,对现有社区民警微调整,充实部分青年民警强筋壮骨,探索社区民警不抽调、不办案、不值班机制,试行矛盾纠纷警情“一警双调”、弹性工作、周末上班、社区民警一纸考等机制,确保社区民警有足够时间和警力沉入社区,最大限度发挥警务室服务实战功能。 同时,从维权关爱、风险预防出发,延伸警务人员8小时外管理,强化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的监督,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及时提醒警示,防患于未然。

    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根本遵循。学习借鉴枫桥派出所“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惠小利”新五小工程建设经验,延伸派出所、警务综合服务站、社区警务室服务触角。在县局治安大队行政审批窗口、派出所户籍窗口和社区警务室,逐层级试行打造“15分钟服务圈”,逐步推广自助服务和预约、代办、上门等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依托智慧平安小区平台服务功能,建立重点关注人员需求快速应对机制,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标签管理,出现异常信息快速预警,及时提供上门服务;强化“民生小案快办”机制,完善各类警情分类处置规范,健全矛盾纠纷快速调处、侵财案件快查快处、案件警情回访回告等机制,对不满意的警情和服务及时整改,跟踪督办,确保快速处理涉及民生案事件、纠纷,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统一。

    (作者为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副县长、公安局长)

当前:4版(2021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