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让红色记忆更鲜活
孔德淇(广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6月1日,李大钊的曾孙女李晓莉走进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这处李大钊曾居住了近4年的宅院如今还原为近百年前的模样。她看到李大钊正召集会议,夫人赵纫兰手里做着针线活儿,观察门外的动静。

    如今,这样生动的展览场景越来越多,一些红色展览突出用情景还原的方式进行布置,以一种更加亲近的形态嵌入人们的日常,这当然是我们乐见的人文景观。人有寻根溯源的天性,爱从文物中抚摸历史。从沉浸式体验中可一窥历史脉络,重温峥嵘岁月,特别是那些让我们心潮澎湃的红色历史。

    在实际来看,这些“原状原貌”与红色记忆有机结合,并无生搬硬套之感,反而令普通观众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了参观的代入感和历史的鲜活感。其在口碑上的成功,也足以说明此类尝试初获成功。未来大可循着这条道路,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探索。

    如今沉浸式体验大火,离不开其对红色文化表现形式、题材与表达边界的拓宽,也离不开红色旅游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随着人们在文化生活上的选择越来越多,红色景点要持续保持热度,就需要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与时俱进。沉浸式体验在守住红色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吸纳时代元素,将最新的视听技术、表达形式有机结合,精心布局展陈,重新构建易于理解、生动活泼、充满魅力的视觉效果,适应了观众“求新求变”的审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未成年人成为“新粉”。

    如何利用沉浸式体验更好完成红色记忆的传承,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事实上,就红色景点而言,一时的“流量”固然可贵,各个地方更要结合文物保护做好遗址维修恢复和创新开发,进一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新价值,把红色景点建设成为进入性强、管理规范、服务优良、有持久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经典,使其与整体文化市场拓展相适应,使其中的历史文化附加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对于后人,尤其对于离烽火年代久远的新生代来说,沉浸式体验尊重历史、合乎现实,再现先辈当年的真实岁月,为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可能,让年轻一代真切体悟到先辈的艰辛不易,其纪念意义和教育功能是书籍和宣讲之外有益、有力的补充。

 

当前:4版(2021年06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