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时代”的那些事儿

 

    编者按

    “十年寒窗苦,一朝翰墨香。”对考生来说,高考既是青春的绽放、梦想的扬帆起航,也是审视自我、调整方向的一次人生经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高考的成败?如何选择与填报志愿?如何感谢师恩?如何防范诈骗?如何放松身心?本期话题对此予以关注。

    盼成绩

    高考只是驿站 前路风景无限

    朱清建

    高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考”,社会关注度高、牵涉面广、影响巨大,笔者作为高中教师,更是感同身受。考前一周,学校即对学生进行轻松备考、快乐备考的氛围营造,社会也开启“静音模式”,家有考生的家长也是小心翼翼……一切的一切,无非是为了一个“分数”。那么,该如何正确看待高考成绩,正确看待高考成败呢?

    首先,我们反对看轻高考及高考成绩的做法,而是应当理直气壮地支持高考,扎扎实实提高成绩。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考为国家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考生而言,寒窗苦读十多年,就是为了考入理想大学。尤其是三年高中,他们以青春名义,为梦想奋斗,所以不能看轻高考。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而成绩,毋庸置疑,也是很重要的。毕竟,考生能进入哪所院校就读,高考成绩是重要决定因素。成绩越好,所能选择的院校就越多,更可能进入好学校。

    同时,我们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高考决定论”“唯成绩论”。受“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还是会把高考看作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认为如果考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在学习中,长期“逼”孩子当学霸,家庭一切行动向学习看齐,孩子的学习就是全家最大的事情,孩子的成绩就是家庭情绪的晴雨表。这样,就有些走极端了。

    实际上,高考的本质只是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个阶段、一种途径而已。对于发挥失利,没有考入理想大学的考生来说,可以在读大学时奋发,考上理想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对于落榜的考生来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时至今日,我们培养人才的路径,除了普通高等教育,还有成人高等教育,步入社会也可以勤奋学习,千锤百炼,成为栋梁之才。成才的路径千万条,何必非得看重高考的得失呢?

    可以想见,在等待高考放榜的日子里,有人备受煎熬;在高考成绩出炉后,肯定会出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形,有人金榜题名,有人名落孙山。考上理想大学的,可以暂时欢呼雀跃;没考上理想大学甚至落榜的,也不要气馁,高考不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驿站而已,前路风景无限,整理心情,带上行囊,继续出发,才是最要紧的。

    防诈骗

    切勿投机取巧 别想弯道超车

    樊树林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大多数家长都抱有“人往高处走”的心态,希望自己孩子能考上一所心仪的学校,正因普遍存在一种焦虑心态,给了骗子可乘之机,通过博取当事人的信任后非法敛财,让一些家庭最终落得个“鸡飞蛋打”。

    追溯以往案例不难看出,高考前夕,骗子的诈骗手段通常是网售虚假的试题、高考答案等;到了“后高考时代”,骗子的诈骗借口就“丰富多彩”起来,低分能“跳档”录取、花钱买“内部指标”、考分可以提前查、伪造录取通知书,以及利用考生空档期勤工俭学进行刷单兼职诈骗,等等。

    尽管在公安机关打击下,高考诈骗案件有所减少,但依然有家长和考生被骗子的“话术”所蒙蔽而被套牢。要想最大限度遏制高考诈骗案件发生,还需要“三剂药”。

    去疴猛药。无论是兜售试题或所谓组织“枪手”替考,还是低分能“跳档”录取、花钱买“内部指标”等骗术,这两年已经由“地下”的偷偷摸摸,走向网络空间。尽管各地公安机关在每年高考前以及高考后都安排了警力加以查处,但仍不能杜绝。基于此,各地公安机关可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按照群众提供的线索及网上发现的线索,挖出幕后“潜伏者”,对其依法从快、从严、从重打击。同时,公安机关除了发布预防高考诈骗“秘笈”外,可通过融媒体形式对群众进行“以案说法”,提高家长及考生的警惕性。

    对症下药。高考是我国第一大考,在各项监督机制已经健全之下,高考早已属于“阳光工程”。尽管如此,一些家长对各院校招生的程序等还存在信息不对称,招生部门和高校要对症下药,强化信息公开,及时发布招生进展信息,发布各类教育机构信息,对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监督,以便于家长和考生检索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不被所谓的“内部信息”遮蔽双眼。

    灵丹妙药。俗话说:“心中有魔,才会惹鬼上身。”纵观高考诈骗案件的受害者,往往存在“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相信即便是国家第一大考,也会有“潜规则”存在,希望借助“旁门左道”让孩子实现“弯道超车”,骗子正是抓住这种心理对其进行围猎。因此,家长要想不成为骗子的“套中人”,必须相信高考招生的严肃性、权威性、公平性,摈弃“投机取巧”心理,“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才是做到独善其身的“灵丹妙药”。

    对于在高考后勤工俭学的考生,即便是短暂的假期,也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不能让用人单位任意而为,从而侵犯自己的权益。而刷单兼职之类骗局,媒体报道过不少,希望考生能从中汲取教训,不要盲目听信对方的花言巧语。

    填志愿

    尊重考生意愿 辩证看待冷热

    唐伟

    高考落幕,填报志愿就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

    对于志愿填报,家长有想法,孩子有诉求,老师有建议,政策有变化,既要满足考生的兴趣爱好,又要与考生的分数匹配,同时又要在所有方案中实现最优化,这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莫大的考验。更何况,志愿填报具有一定专业性,实现志愿填报方案的最优化,需要考生和家长做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然而,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上信心不足,基本常识缺乏,分析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填报的第三方服务业务方兴未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考生及家长的“志愿填报之惑”。不过,第三方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除了收费昂贵增加家庭负担,所提供的咨询结果也因为求稳,可能不是最优方案。

    此外,志愿填报最大的问题在于:究竟是以家长意愿为主,还是以考生意愿为主?家长与考生的角度、想法和观念不同,志愿填报的合理性、可行性和优选项,在评价结果上会有很大的差异,由此通常会引发家里两代人的“战争”。比如,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学医,而孩子却对软件专业感兴趣,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在省内高校读书,以便留在父母身边,而孩子却想到更远的地方,远离父母的“权威控制”,实现自己的“独立自主”。

    这下问题来了,志愿填报的第三方服务可能提供不了最优方案,甚至白花钱,家长有自己的人生经验,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和想法。怎么办?

    一方面,对付费的第三方志愿填报辅导,考生和家长只可参考,不可依赖,在选择服务时要审查对方的资质水平,进行理性判断。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长应自力更生,在网上查询资料,拨打高校招生电话咨询,多向老师和其他教育从业者请教,尽快弄懂招生政策,把专业与就业结合起来,把当下与长远结合起来。

    尤其是,要尊重与满足考生的意愿,家长要扮演好服务者、辅助者和建议者的角色,而不是借助家长的权威,把想法强加给孩子,更不能违背孩子的意愿武断替代填报志愿,孩子一旦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事与愿违。不过,由于考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理想主义较为浓厚,对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可能缺少规划,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填报志愿,也可能缺乏合理性与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从个人的兴趣、特长、职业规划等综合考量,实现统筹兼顾。

    另外,要正确看待热门与冷门专业,专业的冷热只是相对和暂时的,随社会、市场发展而变化,冷门和热门专业可能发生逆转,冷门专业也可能焕发新的生命力,热门专业也可能难以让人获得理想的出路。

    谢师恩

    摈弃功利物质 真心更显真情

    张瑾

    有一种离别叫高考。高考结束,考生之间、考生与老师之间,萦绕着离别的淡淡忧愁。其中,谢师是绕不开的话题。

    自古以来,尊师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师者如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成长的“花朵”,如慈母,用知识的乳汁喂养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有句诗歌这样说:“红烛没有恩师爱心红,蚕丝哪有恩师情意长。”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把尊师美德发扬光大,这是高考后谢师的初衷。

    然而,现在的部分谢师行为正逐步功利化、物质化。最突出的是高考后举办“谢师宴”。每年高考过后,一些商家大打“谢师宴”广告,一些家长和孩子也开展跑饭店、订酒家,为“谢师宴”忙得不亦乐乎。有媒体曾报道,在高考前,某地学生家长在班级群里商议举办一场隆重的“谢师宴”,预算4万多元,包含高档酒店聚餐费用,还有送给老师的“感谢牌匾”等,平均每位学生要分摊1200元,全班43名同学,有35位响应。如此功利化、物质化的“谢师宴”,负面影响还真不一般。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举办“谢师宴”,表达一下对老师多年教育栽培的感激之情,未尝不可。可是,如果举办不当,会让感谢老师变味。此外,因为是集体行动,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家长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如此谢师,不仅滋长了攀比、铺张浪费之风,且给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造成经济负担,也会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

    这些年,为倡导文明新风,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陆续提出,禁止教师参加各种名目的“谢师宴”“升学宴”,一些地方还公布了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有的教师因参与不当的“谢师宴”而受到处理。这应该引起全体教师的自我警醒,千万不能违规收受不当的谢师礼,更不能出入“谢师宴”,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中失节失德。

    谢师有更多正确的打开方式,比如,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感谢老师多年来的培养教育;给老师写一首赞美诗,当面声情并茂地朗诵给老师听;与同学一起回校开一个关于谢师的主题班会,给老师表演节目,将谢师之情美美地表达出来;在学习工作之余给老师打个电话或者发个信息,表达对老师的思念感激之情;当老师遇到困难时,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总之,谢师方式有很多,摈弃功利和物质,谢师同样能产生积极效果,成为师生之间最真最美的情感表达。

    愉身心

    放松切莫放纵 梦想再次起航

    唐加加

    高考结束,青春“散场”?其实,高考后的暑假是又一段精彩人生的开始,它不仅是见证考生从高中到大学或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也是充实补短的机会。

    然而,在有的学生选择拥抱世界、感恩生活、学习技能、思考未来时,有的学生却选择享受放纵、颓废丧志。同样的青春年华,不同的对待,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同的未来,值得深思。

    高考后通过游戏、嗨歌等方式放松,是为更好地前行,但放松不能放纵,开启狂欢模式,不分昼夜地上网打游戏等,不仅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导致悲剧发生。比如2015年6月10日,某地40名考生在高考后,去一废弃建筑工地模仿“撕名牌”游戏,其中1人不幸坠入电梯井内罹难。

    考后的暑假正是考生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绝佳机会,不妨抱着体悟生活的态度,多到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的不易;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去感受付出的幸福;多到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看一看,去感受知识的力量。

    高考成绩只是对高中三年的学习检验,及时补齐短板,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大学中占得先机。当下,大学是按照学生高考分数划线录取。所以,无论在高中多么优秀,到了大学,同学间的初始水平相差不大。如何凸显自身优势,在大学中取得先机?这就需要用好用活暑假,在人生规划、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先人一步。要多渠道了解计划报考的专业和学习方向,多到和专业对口的具体岗位去看一看、学一学,争取在入学收获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

    如何用好考后时间,家长的引导作用很重要。高中生乃至大学生的人生经历极其简单,大多扎根学校学习,真正深入社会实践的机会少、时间少,很难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规划人生。高考是成长礼,并不意味着考生已经可以独当一面,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加以引导示范。一方面,仍要引导示范考生在家要少玩电脑手机,多做有利于涵养身心的事,比如读书作文、打球锻炼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引导考生习惯对金钱使用、时间安排等作规划,为今后独立生活打好基础。

    高考“散场”,人生还需乘风破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无论有多大抱负、多高眼界,都需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所以,考生要用好这个来之不易的漫长暑假,让梦想再次起航。

当前:B4(2021年06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