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版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式公布,其中最具研究和讨论价值的就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分为地理综合思维、地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地理人地协调观四个维度。结合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研究情况来看,学科核心素养已经融入到试题中,成为今后试题考查的主导方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堂要进行转型升级,以便更加凸显学科的特性和育人价值,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四个方向。
研究课标,理解核心概念。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地理事物的学科,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地理概念的掌握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从中高考的考查趋势来看,试题覆盖的知识面较广,题型变化多样,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特别注重概念教学,要融合学科大概念思想。所谓学科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大概念”,主要有人地关系、区域、位置与分布、空间差异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等。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时,则可以建立“位置—尺度—环境”大概念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系统思维,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为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迁移应用打好基础。
创设情境,开展问题教学。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想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借助情境教学的方式。情境教学能够给学生学习创造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通过找到个人体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结,更加灵活地应用地理知识,达到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俄罗斯”章节内容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两位中国商人到俄罗斯做生意,其中一位是做玩具、服装销售的,一位是地区的大型农用机械销售代表,请问他们谁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呢?”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是比较熟悉的,可以借助自己对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工农业发展状况做出恰当的解释,进而能够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以问促思,培养高阶思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学科思维,会分析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可见,地理课堂中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特别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实际地理教学中采用问题串教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地理视角去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章节内容时,可以设置如下梯级问题:“你生活中对气候的直观感受是什么?天气与气候如何区别?世界总共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如何准确描述气候特点?一个地区的气候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区域气候变化是否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调节全球气候?”通过链式追问,使学生思维能力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深度学习意识也会得到提升。
优化评价,创新课堂形式。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尝试构建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评价指明了方向。地理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双重特性的学科,必须采用适切的评价方式,才会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具体而言: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问题回答程度、小组展示分享成果等依据课程实际进行权重赋分,记录下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量化形式去评价学生,摒弃只看作业质量的常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表现形式评价方式对地理教学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还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打造灵动的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