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穿越”走向“跨界”
湖南省浏阳市浏阳河中学  周芳元

 

    传统文化进课堂,客观存在内容上难以适合所有学生的现实,倘若止于传统文化本身现象上的探究,难求实效,转向于内容上的创新才能柳暗花明。实际上,现在的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并不算少,而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内容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穿越”或许是我能想到的关于这一现象的表述。对于传统文化教学,仅仅是“穿越”的效果,恐怕远远不够,毕竟世易时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才是根本。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而触类旁通,重视对其来龙去脉的研究,引领传统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不断激发想象与创造,赋予时代特色与使命,不断促推新事物的涌现,实现学生的“跨界”学习,何乐而不为?

    “跨界”,从一个领域走向另一个领域,先前领域引领后续领域,后续领域在充实完善先前领域的基础上,走向崭新领域。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将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传统文化才会有更为充足的活水源泉。事物是联系的,也是发展的,在联系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拓联系,这更是传统文化提质的发展目标,也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例如,为有效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个别学校推出“一米帽”“作揖礼”等,这已是一种“跨界”学习了,传统的帽子文化、礼仪文化加上疫情防控文化,这种发展既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内,又赋予了特殊情境下的应对,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我认为,若止于读读背背,则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力将很有限。换种方式、换些形式,从学生现在的学习需求出发,引领学生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通过传统文化的诱发,启迪新思想,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这才是更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这些,内容上需要“跨界”,形式上需要丰富,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思考力和突出的创造力很重要。

    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拾起。对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或全盘吸收,都有失偏颇。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更为精准的定位,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学生需要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光靠灌输,而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以致用,启迪新思想和新发明,解决学习、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做到古今联系,“跨界”思考,融合生长,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一门独特的课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选择性,增强适合性,会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道路上兴趣盎然地前行。这方面,学校可以做的有很多。学校可以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外聘专家到校开展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公益活动,可以开展相应项目的课后延时服务,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行走,让教育更加高效。

    必要的研学旅行也需要开展。仅校园和家庭之间,学生能接触的东西极为有限。引领学生走出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学旅行活动,这是非常有效有趣的方式。不少研学旅游景点,都具备独特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学旅行也是“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是潜能发展的重要生长之路。

    传统文化进课堂,量上的增加并不必然代表质上的提升,形式和内容上的丰富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要找准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的重要交集,教师也需要找到更为新颖的题型、更为科学的评价、更为丰富的载体、更为灵活的方式,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从“穿越”走向“跨界”。

当前:3版(2021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