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人说:“读的书不少,能留在脑子里的不多”,言下之意,“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没有科学掌握读书方法的原因。
我认为,在阅读中,要真正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每个人都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或许就能改变读书不过脑子的毛病。
首先,阅读要有计划。每年年初要制定阅读计划,确定今年读书和学习的主题。只有明确目的,知道自己“想通过书本获得什么”,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去关注自己想要的答案,才能让读书产生持续的价值。会读书的人在一段时间内,比如:一月或一年内会有一个阅读重点,然后围绕这个重点给自己开书单,按照书单一本本有计划地读。读完一本就标记一下,年底进行汇总,无论是提前完成计划,还是只完成了计划的一部分,都能达到有序学习的目的。在阅读过程中,会有新的兴趣产生,也就成为新的重点。这样一年年下来,由点到面,阅读系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
其次,阅读要有标准。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好书是有光的,它能照亮人心。读书一定要读精神层次、知识含量高的经典书籍,不要读平庸的、无价值的书。读一本经典著作,就像跟一个哲人聊天,他能洞悉我们的困惑,并且站在更高的角度帮助我们仔细分析,让我们心中的困惑豁然开朗,思维变得清晰明了,这就是读书的最大收获和快乐。当然,阅读也不应局限在一个框架内,选择书籍时可以不受种类限制,至于什么样的书更合适自己,这就因人而异了。但是,有了非好书不读这样一个标准以后,我们就能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书了。
再次,阅读需要思考。叔本华说:“阅读的时候,我们的脑袋就成了别人思想的游戏场。”无论因何种原因读书,目的都是要提高自己,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思考来实现。不加思考地读书,就不会有心得感悟,即使稍有印象,也很浅薄,大抵在不久后就会淡忘。所以,读书时要勤于思考。一方面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与作者感同身受,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把握书中的观点与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要把书中的内容经过自己的审视和判断后,作为充实知识、丰富头脑的原材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的价值。
最后,阅读要做好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边读边记,对于积累学习资料,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很有帮助。所以,读书时,通过摘抄、札记、批注、折页等方式,记录书中的重点和看书时的感想,在需要的时候,再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这样读书才有意义。况且,隔一段时间再重读所做的笔记,并按照主题进行整理,可以有效地把读书的收获真正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