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新时代 盛世著华章
——汉中市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工作综述
王诗源  皇甫喜

 

    陕西汉中,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涌现出了长篇小说《母亲河》、秦腔现代戏《青青我心》、广播剧《秦岭乐园》等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获奖作品凝聚了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血,是奉献给人民群众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今天,汉中文艺已然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厚植沃土  万木争荣

    文艺的繁荣离不开肥沃的创作土壤。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从2015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市重大文化精品和重点文艺项目创作的扶持和资助,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带动性的精品项目以及具有时代特点、汉中特色的主题创作进行重点扶持。截至目前,已累计扶持资助项目144个。

    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下,汉中市涌现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其中,长篇小说《遗园》荣获柳青文学奖,话剧《四叶草》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展演剧目,电影《定军山情歌》荣获第十四届国际山地电影节女权与环境保护大奖,电影《红巴山》获邀参加第三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多彩中华”民族电影展映,《汉水汉中》《汉中栈道》《朱鹮记》等纪录片热播。

    一部部脍炙人口、昂扬着改革精神和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集中展现了汉中市文艺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充分展示出近年来文艺创作生产的阶段性成果,汉中文化文艺品牌正在不断彰显。

    崇文重教  名家辈出

    人才,是精品文艺创作持久繁荣的根基。近年来,汉中市一手抓精品创作,一手抓人才培养,逐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让文艺队伍不断壮大。

    为了培育优秀的文艺专业队伍,汉中市加快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引进培养,与陕西理工大学合作建立汉中文艺人才库,组织各类文艺培训、研修,挖掘本土文化人才和基层文化人才,对接省级“双百”人才计划,市作协连续多次组织各类本土作家赴鲁迅文学院进修,陕西戏剧创作研修班在汉中开班,多支文化下乡文艺轻骑兵被授旗,文艺人才培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

    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使得天汉大地涌现出了一批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的文艺工作者。著名作家李汉荣寄情于汉中山水,他的多篇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著名作家王蓬多年深耕汉中本土文化,致力于宣传推广汉中;刘光朗、赵世钧、郭荣章、高裕德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崇德尚艺,将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传至后辈。以丁小村、冯北仲和汉中歌舞剧团、天汉秦腔剧团、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坚力量,正在努力创作更多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作品,不断为汉中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我家住在陕西之南,秦岭巴山绿水之间,不见当年三国两汉的狼烟……”陕南“百灵鸟”彭光琴演唱的《一曲山歌汉中情》也是此次获奖作品之一。

    这首歌的每一句歌词,都充满了汉中元素。据了解,有不少市民将这首歌设为手机来电铃声,这正是文艺作品深入人心的表现,是文艺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的范例。

    文艺工作的着力点在基层在群众,只有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才能使人民群众共享文艺繁荣的成果。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文艺下乡”,利用各类节日,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市年均实施政府购买文化惠民演出1000余场,“天汉大舞台”“月月喜相逢”等品牌广受群众喜爱,天汉秦腔剧团被评为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市书协荣获“同心同书·祖国新春好”送万福进万家书法文化惠民公益活动先进集体。在送服务的同时,汉中市积极组织各类文艺工作者开展各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采风活动,在基层一线设立创作工作室、采风基地,鼓励文艺工作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当前:A3(2021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