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示首批583处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长沙市公布第一批210条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济南市公布第一批100个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近年来,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同时,各地对传统地名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保护传统地名成为许多地方擦亮文化名片、提升城市形象的主动选择。
保护传统地名,贵在传承历史文脉。保护传统地名,不仅是把传统地名记起来,还要通过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将其承载的历史文脉传续下去。比如,《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将北京东四街道16处地名列入其中,豆瓣胡同、石桥胡同、月牙胡同等各具特色的地名勾连起廖沫沙故居、叶圣陶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看着这些名字,“东四三条到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格局与历史风貌便跃然眼前。
保护传统地名,重在留存城市记忆。传统地名不仅指向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更蕴含着地方风物、人情习俗、语言习惯、历史事件等丰富信息。黄厝、石厝、曾厝垵,仪凤弄、鸳鸯弄、虎山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名,让城市道路名称体系丰富而独特。老地名有着当地人熟悉的文化与丰厚的情感基础,保护老地名也是保存人们对城市的记忆与情感,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保护传统地名,归根结底是要让老地名融入现代生活。传统地名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地名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老地名产生新意蕴,旧街道焕发新活力。比如,杭州河坊街、苏州平江路、黄山屯溪老街、阳朔西街等地在保留老地名的同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游客来到这里,口中念着的是老地名,心中留下的是兼具古韵与新意的城市印象。
生于斯,长于斯,念兹在兹。保护传统地名,不只是简单地保留地名称谓,更要将街巷里弄中镌刻的浓浓乡情、溪流河湖里流淌的乡土味道、轩榭廊舫间沉淀的城市文脉,都融入现代生活,在城市肌理的更新中留下历史的厚重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