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一排排崭新整齐的房屋映入眼帘,笔直的硬化路延伸到各个角落,一幅幅色彩缤纷的文化墙给整个村子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脱贫后的群众脸上挂满了笑容,后续帮扶政策让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赵湾村仅仅是崇信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崇信县始终保持不停顿、不放松的攻坚状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和“一户一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成立了有效衔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稳定衔接不断档,扶持标准不降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斗志昂扬、豪情不减,埋头于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
“以前吃水要跑到山沟沟里去挑,一来一回三里路,费时费力,现在我们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既干净也方便。”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村民孙志科激动地说。
崇信县因势利导、因户施策,落实落细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就业、兜底保障等各项政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镇上配发的‘红苹果’智能手环非常好,能监测血压、心率,还能给儿女、孙子打电话,让我们有了安全保障,子女在外务工也安心放心。”崇信县柏树镇党洼村村民路林祥说。
“目前,全县脱贫人口和‘三类户’养老、医疗保障率达到100%,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全部纳入了农村低保,为9058人(次)脱贫人口报销住院医疗费用1482.5万元,兜牢了民生保障底线。”崇信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于文涛介绍道。
一项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筑牢了防止返贫的堤坝,让广大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去年以来,崇信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有奔头。崇信县不断壮大提升清洁能源、特色文旅、生态养殖、优质果菜“四大产业”,“崇信红牛”“崇信牛肉”“崇信苹果”“崇信芹菜”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崇信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国苹果产业五十强县,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撂荒地治理、“红牛贷”改革等举措为省市提供了“崇信经验”。
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田秀才”和“土专家”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才。崇信县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头雁培养计划”,鼓励支持乡土人才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场、种植基地,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孝老爱亲的好媳妇贾桂梅、诚实守信模范张贵祥等典型树起了乡村文明的道德标杆,红色文艺轻骑兵进乡村、农民运动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崇信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纵深推进“两慎两不两禁两无”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年均造林绿化5.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20.3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6.04%,河湖长制典型经验被媒体报道,汭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案例,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田园风光沁人心脾,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生态屏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崇信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以更大力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培育黄寨村、木家坡村等14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了原S304沿线、葛木路等乡村振兴示范带,全县7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到345万元。
如今,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崇信县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