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市大街小巷里身着汉服的身影越来越多;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引发全民关注;“考古盲盒”“古钱币巧克力”“青铜面具雪糕”等博物馆文创产品火爆全国;《舞千年》等传统文化节目惊艳网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开启“破圈之旅”,成为时代潮流。
传统文化“热”现象的背后有哪些意义?“热”起来的传统文化又将如何“传”下去?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象
千年古韵再流行
今年的跨年夜,广东“95后”女孩余朝朝(化名)特意和朋友约好了穿汉服出门。这一天,她们穿梭于市中心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同她们擦身而过,没有被围观,也没有被投射异样目光。
这与七八年前余朝朝刚刚接触汉服时,完全是两种境况。“那时候是100%的回头率,我走在路上特别紧张。有人问我‘是要去表演吗’,还有人直接说我奇奇怪怪。”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穿汉服出门的情景,余朝朝脸上有些无奈。
“现在穿汉服出门,不会再成为焦点了,因为汉服爱好者越来越多,像七夕、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出门,几乎走几步就能遇到‘同袍’。”谈到当下,余朝朝的表情变得明朗起来,她从心底里为汉服的流行而高兴。
与“汉服热”一同成为潮流的,还有“文创热”“博物馆热”。对于这两股热潮,年轻的设计师曾舟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目前从事文创设计工作的他与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有着密切合作,他以三星堆1号神树为设计原型创作的“通天神树·十日神话”盲盒,以及以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犀为设计原型创作的“潮文物语——镇水神兽希希”盲盒都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曾在游戏设计行业小有成绩的曾舟坦言:“过去我从未想过会转行和历史文物‘打交道’,后来因为兴趣接触后才发现传统文化已经逐步在年轻人的生活里焕发了新的生机。原来有这么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并不远。”
解析
镌刻在基因里的文化自信
采访时,曾舟将他设计的9只石犀手办排成一排,指着石犀的前脸部分向记者解说着,熊猫、盖碗茶、麻将……这些独特的四川元素是手办设计的关键,更吸引人的是,购买者可以通过扫描盲盒上的二维码观看文物的前世今生。
“市场上的盲盒那么多,大家选择购买我的这两类盲盒的原因当然不仅是喜欢我的设计,更关键的原因还是这些文创背后的三星堆文化、石犀文化。”在曾舟看来,文创更像是一个载体,文创设计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入到文创产品中,而历史文化本身的魅力则成为了文创产品吸引受众的一个巨大优势。
对此,成都博物馆文化创意与产业部文创产品设计相关负责人罗迅表示赞同。在探索成都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她充分意识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碰撞才能够赋予文创更深刻的意义。“很明显的一个对比,最初我们的文创产品就是去购买一些简单的成品,然后打上成都博物馆的标志,那时购买的人寥寥无几。而现在,我们融合历史文化自主研发的璀璨皮影系列、巴蜀图语系列、石犀系列、开心俑系列、经穴漆人系列等特色文创产品则大受欢迎。”
对于当下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追捧的原因,罗迅认为,是传统文化与新元素不断结合及创新发展的结果。“不过,不论文创产品如何年轻化、趣味化和市场化,产品里所承载的文化才是决定产品生命力的关键。时代需要新的东西,但只有在坚守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才能让文创产品更有延续性和故事性。”罗迅说。
“其实,人们对‘汉服’‘文创’‘博物馆’的青睐,也是因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这些文化热潮的形成,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文化自信,是在国家崛起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世佳分析道,中国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逐渐增强,让他感到欣慰。
“这得益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大环境的引领;得益于五千年来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所留下的丰富且博大精深的文化。”李世佳说,比起用“出圈”他更愿意用“回归”来形容如今传统文化的流行。在他看来,一代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始终都在,如今,文化基因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得以传承并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
展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公众对着汉服的态度转变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在余朝朝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这名年轻女孩心中有一种文化使命感,她想通过汉服文化宣传来弘扬传统文化,并拟定了小小的推广计划。去年,余朝朝在某个论坛发布了自己的汉服安利专栏,开始陆续撰写贴子普及并推广传统服饰及其衍生、周边物品,目前专栏已经获得了近3000人的关注。不仅是在线上,余朝朝也会和“同袍”一起在线下宣传汉服文化。他们穿着汉服出门,为群众普及汉服相关知识和文化,努力把汉服文化推广到人们心中。
对于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四川旅游学院乡村旅游研究院院长晋超有着更为长远和专业的规划。文化怎样才能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跟时代同频共振,是他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去年,晋超以评委的身份参与协办了第二届“天府文创”大赛暨红色文创大赛,希望挖掘出文创产品的更多可能性。在他看来,文创的主题不必局限于文博,也可以结合乡村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等等主题。“一砖一瓦都是文化,山山水水皆有故事,各地需要去深度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打好文化牌、谋准文创路,并以文创产业发展助推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下好文旅棋,以文旅文创融合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晋超说。
“与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化不同,华夏文明之所以数千年不辍,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从未停下过发展的脚步。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李世佳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相信在新征程上,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会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深厚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