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早人更勤,奋进正当时
杨阳

 

    编者按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看看那里的人们在忙些什么——

    高科技

    为春耕农事插上腾飞的翅膀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农户忙春耕、备生产,全国各地田间地头正展开一幅幅美丽的春耕画卷。今年,科技也为春耕农事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奏响了一曲响彻大江南北的田园协奏曲,保障了粮食安全,助力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2月22日,陕西大荔的客商彭伟如约来到杨凌农科城,与杨凌明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于闵洽谈合作,打算将自己5000多亩马铃薯全部使用“液态地膜”来种植。液态地膜不但具有传统地膜的功效,且降解快,可避免使用传统地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

    液态地膜是于闵和他的团队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通过多年科研攻关,潜心研发出的可降解地膜,产品直接喷洒在农田表面,即可起到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温的作用,40天到60天可逐渐降解为腐植酸类肥料,翻压入土后,具有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通透性等作用。

    目前,液态地膜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广西等地广泛应用于玉米、土豆、花生等农作物上,同时,还可以防风固沙和使用在火龙果和甘蔗的保温保湿中。

    这两天,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90后”尚林庆,一早就开车前往150公里外新流转的800亩麦田,给小麦施肥。只见他拿出无人机,将施肥桶挂于无人机上,设定好飞行路线,无人机开始自动精准定量喷洒尿素。不到10分钟,5亩地就完成施肥。

    “以前800亩地,使用播肥器需要两天时间,而且农田湿度大,人不方便进去。”尚林庆说,现在800亩地一天就搞定,而且施肥不用考虑土地条件,最主要的是自上而下喷洒还不伤苗。无人机在农业领域使用已不新鲜,“但以往主要用于植保,我们去年才开始将其应用到施肥领域。”尚林庆说,这得益于科技进步。

    而在安徽省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万亩小麦返青生长。在上线不久的智慧农业指挥调度平台上,麦苗长势一目了然。据了解,目前产业园正将这一平台向园区内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需要将物联网设备接入调度平台并上传数据,就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源头精准管理;这一平台还可对园区内生产的农产品实行生产过程追溯。

    与此同时,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也在江淮大地陆续启动。农户不仅可以在田间地头与农业科技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展开交流,还可以通过各类线上渠道向农技专家咨询生产技术,通过科技助农确保夏季粮食丰收。

    强设施

    打下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

    要想苗儿壮,还得水土好。各地强化农业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产业丰收奠定扎实的基础,落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正月初六,我们就干起来了,2月底管道就能铺完,3月泵站就能建成使用,不耽误群众用水。”山东威海市文登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刘峰一席话,让泽头镇虎口窑村的种粮大户王志勇心里有了底。

    距王志勇的麦田不远,虎口窑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有序施工,一台台挖掘机、推土机来回奔忙、轰鸣不断,平整土地、铺设管道,十多名工人正在为灌区内新建成的平塘砌护坡。

    喷灌管道连着新建好的泵站,阀门一开,水通过喷嘴喷射到空中,不但利用效率高,更能节省人工成本。

    “以往水利灌溉设施老化,地里庄稼吃水难,而且地块分散、设备作业难。”王志勇看着打了十几年交道的土地焕然一新,高兴地说,“现在机耕路连上硬化路、‘补丁地’连成片、水塘灌溉全覆盖,完全换了个种法。”

    虎口窑村片区农田改造是文登区2021—2022年度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之一,全区共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3.8万亩,并配套整修平塘、铺设管道、建设泵站、硬化道路。截至目前,文登区累计实施了7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47.18万亩。

    为了更高效率地利用土地,湖南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三高四新”战略一体部署推进落实。成立省水利与农田建设委员会,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十大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纳入省政府督查激励、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乡村振兴等考核范围,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

    这两天,海南省海口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全市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进行了评审。海口市2022年拟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16个。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有新建沟渠、田间道、机耕路等田间设施;实施土壤改良、土地平整、维修改造等措施。除此之外,海口市美兰区演西田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还同步实施高度节水灌溉0.1万亩。据了解,项目的建设面积共2.3万亩,计划投资6900万元。

    农田建得好,更要种得好。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温室大棚里一片绿意盎然、暖意融融。种植户们在整地、授粉,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个大棚樱桃2月底到3月初就上市了,从现在看,基本上每棚能卖到15万元左右。挺好的!”陕西澄城县冯原镇马村樱桃种植户成秀丽高兴地说道。

    据悉,澄城县冯原镇马村除玻璃温室大棚樱桃外,还有普通温室大棚樱桃、脆瓜、冬枣等产业,目前也相继进入授粉、覆膜、打芽阶段,累计年产值达300余万元,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而在澄城县冯原镇太极村产业园,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果蔬长势喜人。村党支部书记雷春锋介绍说:“大棚黄瓜从春节前已上市销售,每棚黄瓜纯收入3万元。除黄瓜外,我们还种植有西红柿、脆瓜等。下一步,我们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和发展设施产业,全力打造富民强村的新引擎。”

    多举措

    让村民更幸福安宁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也是必然要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离不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不出村就有专家给我看病,真是方便!”近日,浙江景宁县郑坑乡郑坑村村民吴菊仙在乡卫生院“云诊室”完成了2次云病房查房干预,血糖和血压明显好转,她对“云诊室”带来的便利赞不绝口。

    吴菊仙今年68岁,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多发关节疼痛,因年纪较大、行动不便,一直没有到县城就诊,病情一拖再拖。吴菊仙坦言,如果不是“云诊室”,自己的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景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近年来,该县聚焦山区村民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乡。该县整合省、县、乡、村四级医疗资源,坚持“抱团建盟、以强带弱、互助互促、整体提升”理念,由浙大一院挂职副院长陈黎明牵头负责,联合景宁县人民医院(县域医共体)内科党支部、渤海院区党支部,在郑坑乡建立“未来乡村·数智健康”云诊室中心。通过“云病房”,村民在不出村即可接受各级专家对各种慢性病的远程查房、会诊、指导等,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有效降低了村民的就医成本,进一步满足了乡村患者在“家门口”看病就医的需求。

    同样高兴的,还有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忠庄街道勤乐村红岩组的村民刘承芳。这两天,她拿着文明积分存折,来到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物品。领到靠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家庭卫生好、劳动热情高挣来的物品,刘承芳高兴地说:“以后我们全家干劲更足了。”

    近年来,忠庄街道勤乐村推行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积分超市”模式,激发群众崇善向美、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促进文明村镇建设。由村级党组织领办文明积分超市,把集体经济的部分收入作为文明积分超市运行保障,并向社会爱心组织争取物资支持。将村级事务细化为基础设施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赋予1—100不等的分值,每月开展一次积分评比。

    山东威海市文登区则通过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激活农村集体“统”的内在活力,村级党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组建土地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引导从土地中摆脱出来的农民、分散在农户手里的农机成立劳务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开展劳务作业服务。在镇级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整合行政服务资源、社会服务资源、信息服务资源、市场服务资源,为农户提供涵盖种植、管理、收获、存贮、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全托管、半托管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彻底将农民从繁忙的传统农耕模式中解放出来。目前,11个涉农镇已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全覆盖,200户以上村全部设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社,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齐发力

    使乡村生活更精彩

    前不久,一场春雪为河北省宽城县裹上了一层银装,大街小巷处处可见扫雪的党员志愿者。看着眼前忙碌的“红马甲”们,路过的群众也很受感动,纷纷加入除雪队伍。

    近年来,宽城县按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理念,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与党建有机结合,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3个,带动群众共同参与,聚焦农村改厕、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为乡村振兴按下了“快进键”,让乡村更美更宜居。

    告别“面朝黄土”,产业多元发展,农旅特色融合,一个热闹而丰富多彩的新时代农村正在走来。

    连日来,山东省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忙着为中共冀鲁豫党委旧址纪念馆申请AAA级景区。2月以来,该村充分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依托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新建了一处红色讲堂,作为党员干部、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并科学制定学习课程。村里还聘请山东建筑大学专家精心编制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规划包含八大板块的红庙红色旅游田园综合体项目。

    春暖花开,游兴正浓。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夏宜瑶族乡六海村民俗记忆馆与民俗文化展馆内,游客众多,其中几位游客还穿上瑶族服装开心拍照。近年来,蒙山县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时,注重乡情、村情、民族、民俗、民风文化建设,各示范点普遍设有村情村史馆、民俗文化馆、民俗记忆馆、民风民俗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馆(室),这些村情展馆提高了乡村的文化品位,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到示范点游览。

    “听着转鼓好听的鼓点声,看着秦腔剧目高雅的舞台,享受着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感觉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充实、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内心幸福得很!”近日,看着节目,陕西省岐山县农民张大爷高兴地说。

    近年来,岐山县按照“全域文旅强基、质量文旅固本、数字文旅赋能、开放文旅扩容、和谐文旅增效、共享文旅惠民”的工作思路,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岐山县积极推进“政府出资、剧团送戏、群众受惠”戏曲进乡村工作的实施。采取市、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大力支持戏曲进乡村。该县在确保每村每年不少于一场惠民公益演出的基础上,制定了年度文化惠民公益演出计划。岐山县剧团组织全体演职人员对原有的戏曲剧目进行综合排练,新创作编排了《周仁回府》《黄河阵》《生死牌》等剧目,为开展惠民演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两天,县剧团对演出字幕机、音响等设备进行了维修和重新购置,确保每场演出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2月以来,河南省韩店村文化合作社社员、省级非遗传承人褚全德带领村唢呐演出团就在为村民巡回演出。文化合作社以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为基础,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引导扶持下,由掌握文化技能或有共同文化爱好的农村群众自愿自发成立、开展自娱自乐活动的基层群众文化合作组织。

    合纸坊镇纸南村唢呐文化合作社、洗耳河街道南关社区铜器合作社、杨楼镇冶墙村戏曲合作社、纸坊镇牛王村舞蹈合作社联合组建成跨行业文化合作社,成立10个月,走向市场演出87场,收益近20万元……这是河南省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的一个缩影。

    乡村文化合作社是河南省力图突破农村文化建设缺人才、缺资金困局的新尝试:一方面通过整合散落在乡间的文化资源,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另一方面,使汇聚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形成良性生态,为乡村文化融合发展,嫁接商业模式提供有效接口。

    不负农时不负春。在广袤的希望的田野上,万物生长,生机勃发,乡村大地焕然一新,一幅产业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写生图”正徐徐展开。

 

当前:A4(2022年03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