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五,在千年古县湖北省阳新县,这一天被称为花朝。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说:“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花朝,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诞,为春天的正中间;月夕,又称仲秋节、月亮节、月光诞,为秋天的正中间。春花秋月,世间最美。在美和圆满的意义上,花朝是和中秋一样重要的节日。
花朝时,乡人们要结伴踏青赏花挑野菜。年轻的姑娘们也借此相聚玩耍,结交新朋友。未出嫁女子三五相邀吃花糕,行花令,赏红——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祈祷自己像花儿一样美丽又有活力,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姑娘会。
踏春时采来各种鲜花和米一起捣碎,经蒸制而成的就是花糕。传说这个风俗始于武则天当政时期。武则天嗜花,花朝时总要令宫女采百花蒸制花糕来赏赐群臣。
阳新花粑即由花糕演变而来,也叫珀粉粑、印子粑。花粑每年制作两次,一在春节前,一在花朝后。最隆重最讲究的是花朝后这次,时间可以从二月十五延续到三月三。
粑的原料以籼米为主,各家按照自己的口味掺进适量糯米——糯米多更软糯,糯米少更劲道。通常一家人抬着一大盆米去河边,女人管淘洗,男人管换水。此时的小河边,叽叽喳喳,打打闹闹,真是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洗好的米要泡一晚上再取出晾干。之后再全家总动员搬到碓坊,用碓舂成粉。女人负责搅拌,男人负责踩碓。碓起赶紧扫一下边上的米,眼看碓落刷子却已抽了出来。看着间不容发,十分危险,但从没听说谁因此受过伤,似乎起落进出间自有一种协调配合心灵相通的节奏。
一个村里,碓就那么一两个,大家往往是拿米排队。女人们也在这个时候相约,什么时候去谁家印粑。
舂好的米粉拿回家,女人用竹筛筛粉,让舂实了的粉变得又松又散。男人就要去山边泉口取水。女人将山泉水倒进米粉里——一定要慢慢来急不得。当米粉能捏成团但又不黏手时就轮到男人上阵使劲揉。等粉团揉得光滑柔顺,左邻右舍的主妇、相好的姊妹、孩子的玩伴不用相请就陆陆续续带着自家的粑印来了。
粑印是木制的,一个粑印上雕凿有一个至三个不等的印槽,直径有小茶杯杯口大,深一到两厘米。粑印阴刻有花、鸟、鱼、鸡等形象,但绝大多数是花,且以当地的山茶花为主。
两个大大的团匾放在架起来的门板上,一群人围坐在边上开始边聊天边印粑。揪一块大小合适的粉团,填在印里,用拇指压实,粉团与印口齐平,然后反过来轻轻地磕。磕出来的粑接龙一样在匾里盘绕起来。本家的主妇此时是不参加印粑的,她要添水加柴蒸粑。
蒸熟刚出锅的粑晶莹透亮,如琥珀似羊脂,花儿娇艳欲滴,小动物栩栩如生,珀粉粑正由此得名。刚出锅的粑最是鲜美,入口黏而不腻、香滑柔软,做粑的人都会尝一块,一边热乎乎吃,一边夸赞主人家粉搭配得实在好。
做好这一家,也尝了一块粑,人们又散开来,分别去下一家。就这样轮流着,家家相聚又相帮。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后做的花粑,常在白粑蒸熟后于粑心点红,代表丰收、喜庆和圣洁,此时福禄寿喜、鱼、宝塔、元宝等会相对多一点,甚至用高粱做成红色,代表日子红火大吉大利。春节时,蒸粑、煮粑、煎粑待客最是便当,或提一桶花粑送亲友也很受欢迎。
花朝后花粑的制作,比年前更隆重更讲究,要一白二清三酥。此时花样里鱼和花最多,宝塔、元宝等几乎没有。偶尔也间些绿色的,表示期望风调雨顺,禾苗茁壮。
花粑做一次,要管很久。因为此后是一段忙碌的日子,花粑既方便做,大家又喜欢吃。
花粑冷透晾干以后,就放在大缸里用井水浸着,很长时间都不会变味变质。随吃随取,可煎烤、蒸煮、煨汤,也可甜可咸。
曾经是各地的特色吃食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吃到,花粑在其中显得老实、朴素,不为人所知。但年年花朝,我都会想起它。如果说中秋是一家的团圆,花朝却是大家的聚会。以花粑为名,齐心协力、相聚相助,人世间的温情,也是春风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