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近年来,各地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农家书屋、剧院、博物馆、文化馆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给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各地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增强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获得感、幸福感。

    革命文物“活”起来

    创新传播方式  传承红色基因

    以故事讲述的形式,展现革命者忠于信仰、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彰显湘赣边区游击战争时期工农红军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江西莲花县通过加大红色宣讲人才培养,创新传播方式,让革命旧址成为党史宣讲课堂和红色旅游景点。

    近年来,莲花县编写《莲花一枝枪》《百年初心我讲你听——写给青少年的红色故事》等红色书籍30余部本,收集整理红色史料200余万字,红色人物、事件530余个,保护利用高滩秋收起义部队行军会议旧址、湘赣游击部队改编旧址等红色旧址40余处,布展村级红色文化陈列室100余个,建成红色名村32个,打造“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上井冈”“莲花一枝枪星火燎原”等红色教育和旅游线路,开发红色景点200余个。

    当地还组建了甘祖昌干部学院,新设立了档案史志馆,招聘选用了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党史专业研究人才,通过举办“红色教育金牌讲解员大赛”“村民讲红色故事大赛”等活动,培养了一支由村支书、教师、机关干部、自由职业者组成的400多人红色宣讲人才队伍。近3年,当地参观旅游的游客人数达100多万人次。

    近日,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鼓励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通多媒体资源,加大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近年来,各地依托革命旧址、革命文物开展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全面攀升。不少革命旧址成为百姓出游的重要选项和“网红打卡地”。各地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推动红色文物资源“活”起来。陕西延安市推出百集系列红色故事,通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回望党在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和发展历程。浙江嵊州市贵门乡加大对当地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的提升改造,增设农耕文化展示、党建阵地建设等,并投资30万元改建一个可容纳约50人的集宣讲、展览于一体的数字化展示厅。当地编排并拍摄了红色剧目,在数字化展示厅播放。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各地革命纪念馆推出精品展览,积极探索新颖的传播方式,比如通过短视频、云直播、云展览、H5等,增加观众的代入感、沉浸感和体验感。各地还结合革命历史和人物开展音乐会、戏剧、作品诵读等活动。基于革命文物资源的研学课程也在陆续推出,让红色文化贯穿课堂教学和实践过程。同时,这位负责人也强调,在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和历史观,杜绝商业化、庸俗化的炒作,把真正的革命价值传播出去、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据了解,下一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将进一步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将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

    农家书屋“新”起来

    爱心浇灌童心  涵养文明乡土

    对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村的孩子们来说,宝德书院是他们童年的一个亮点,在书院度过的时光快乐而充实。这里有丰富的图书、多才多艺的老师、讲不完的故事、做不完的手工、学不完的技艺……每逢周末和寒暑假,这里都会响起读书声、歌唱声和欢笑声。

    为孩子们创造这一方乐园的是乡村教师李济远和单美华夫妇。9年来,夫妻二人拿出自家的房子和院落,打造了一个集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文化大院等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体。

    在宝德书院,孩子们不仅可以读书,还可以练字、绘画、学习武术,高密“非遗”扑灰年画、高密剪纸、高密茂腔也走进课堂。李济远说:“一开始,看到我们有这么多活动内容,有的村民担心是收费的,不敢送孩子来,我们就到处宣传,一分钱不要,全是免费的。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我干脆去县里把宝德书院注册为非营利组织。这一下,村民都乐了,周末、寒暑假来的孩子越来越多!”

    身为乡村教师,李济远和单美华深感农村儿童缺少素质教育资源和公共文化空间,一到周末和寒暑假,孩子们常常无人照管。他们拿出自己的婚房,又自费几万元购置图书和桌椅,开办了宝德书院。

    “德不孤,必有邻”。宝德书院的爱心善举传播开来后,许多志愿者组织主动和书院联系,上门服务。

    青岛农业大学德武支教队是最早到来的志愿者组织之一,支教队队长徐金良介绍,大学生志愿者们带来的课程很丰富,有折纸、绘画、音乐、体育、英语等,颇受孩子们欢迎。在附近读书的小学生张明磊说,与大哥哥大姐姐在一起,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创造力,开阔了眼界。目前,常年到宝德书院开展支教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有近20支。

    高密本地的志愿者队伍更是把宝德书院当作自己的家,把乡土文化带给孩子们。比如有的支教队从美食入手教给孩子们如何注意食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纷至沓来的志愿者和不断成长进步的孩子们令李济远深受感动,他说:“开办书院这9年,我深切体会到社会各界对乡村孩子的关心,对志愿服务的重视,文明互助的风气越来越浓。”在高密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村级实践站放在宝德书院后,书院获得的帮助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百册书到目前的上万册书,从最开始的1间房到目前的4间教室和整个院子,从1个书院发展出多所分院……

    宝德书院的面积越来越大,而李济远和单美华夫妇至今仍住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内。这个小房间还是叔叔借给他们的。李济远说:“扎根乡土、服务农村是我一生的志向,只要孩子们需要,宝德书院就会一直办下去,把知识、文化、道德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田。”

    传统京剧“潮”起来

    云上看戏  票友众多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支持、国家京剧院联合中国移动咪咕公司采用“5G+4K”云演播模式推出的经典大戏《龙凤呈祥》演播,在互联网上赢得阵阵叫好。

    《龙凤呈祥》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由《美人计》《甘露寺》《回荆州》《芦花荡》组合改编而成,上演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京剧大师的传承和演绎,唱念做打各有看点,常演常新。本次演播由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担任主演,领衔10位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3位梅花奖得主登场。“角儿就是角儿,佩服!”“一台子角儿”“行当齐全”“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听不够的经典”……在演播聊天室,线上票友好评不断。

    “在高科技、互联网、5G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探寻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相融合,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相融合,恰逢其时。”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

    视频不清晰、画面拍摄单一、缺乏现场感……简单地把演出拍进摄像机,常常会遭遇类似问题。“本次演播为观众呈现了首个4K超高清版的《龙凤呈祥》。此外,此次演播融入多种实时交互形式,观众与家人一起在‘云包厢’看戏,也可通过‘云打赏’等功能为演员‘云助阵’。”王勇介绍,“最有特色的是智能应用,创新使用了看大戏、角儿来了、琴师鼓师视角等8大视角,从主角舞台到后台演奏班子,观众可以个性化选择自己的‘独家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还只是一方面,本次演播还加入了“云导赏”“云解说”环节,增强了观演的趣味性、知识性。有网友点赞说:“这种边讲解边演出的方式特别好,不少人不知道戏曲背后的讲究,但偏偏这些讲究才让戏曲更有魅力。”

    数据显示,今年《龙凤呈祥》演播累计售票71085张,票房收入112万多元。此次线上演播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次《龙凤呈祥》的观看人数相当于大型剧场单场观众容量的上百倍。线上的文艺极大拓展了观众覆盖面,起到了艺术普及的作用。”专家表示。

    上线多种京剧专场“云打赏”表情包、弹幕、互动道具,让用户“玩起来”;以国风、国潮元素设计专属表情包、封面红包,为观众、戏迷的社交提供欢乐“佐料”;推出创意视频、京剧换装、名角专访、后台揭秘等趣味活动,更有专题纪录片、京剧《龙凤呈祥》VR(虚拟现实)观赏、AR(增强现实)互动等,升级演播内容……王勇说:“京剧既传统也新潮,要传承也要传播。我们利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对京剧进行推广和普及,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京剧、懂得京剧、喜欢京剧,加入传承队伍,将京剧发扬光大。”

    (《人民日报》 王珏 张贺 郑海鸥)

 

当前:A1(2022年04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