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百万财富,不如薄技在身。在我小时候,老实耕种的父亲,悟出光靠种几亩田难以发家致富的道理,就想到让我学木匠。
父亲说:“这门技术轻巧,不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地干活,还能挣钱。”的确,在农村,木匠是七十二般手艺中最吃香的,修房子、打家具、做农具、做陪嫁……家家需要。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读书。明理的父亲说,那你一边读高中,一边在寒暑假里跟着陶木匠学技术。就这样,我就在假期里成了小木匠。
课余时间,我读了《雷锋的故事》《欧阳海之歌》《董存瑞》《红岩》等许多书籍,不想成为一个木匠而想当兵。冬季征兵时我去应征了。一张通知下来,我成了一名军人。师父送行时流着泪说:“你是一个多好的木匠!到部队也要好好干!一定有前途。”
军营是个大学校。图书室、图书馆里琳琅满目,收藏丰富。在紧张的工作训练之余,看书成了我最大的事。书,读了一本又一本,渐渐萌发了写作的念头。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壮族母女诉衷情》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了。从此,我把部队里的新人新事写出来,成了发表在报刊上的“豆腐块”。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解甲归田时,500多册图书伴我回到了大山深处。
虽然条件艰苦,但有书看的日子就觉得快乐。我在山里建起了第一个农家书屋,乡亲们慢慢把我家当成了图书馆,读书学知识成了村里的一种时尚。
我们村上的青年通过读书看报,有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纷纷从农村进城务工。我们带上书籍跑到天南地北,学会了电脑、电焊、钳工、车工、驾驶、建筑等技术,做小工、学技术、搞管理、当组长、当经理……不管到哪里,我们总不忘买书读书求进步。
32岁那年,我正式入职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白天跑新闻,晚上读书写作,日积月累,如今已发表3000余篇文章,荣获各级奖励180多个。
农忙时,我手里的笔杆换成了锄把、犁把,照样挥洒自如。种田采用新科技、新品种,我家的责任田成为了大家的样板田。村里的青年打工学到了技术,积蓄了资金,增加了农业投入,改善了生产条件,连上了互联网,买回了小车,建起了漂亮的楼房。
我们的穷山村,变成了全县有名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