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随着网络短视频爆发式增长,“拿来主义”盛行,一些“剪刀手”“搬运工”未经许可,擅自搬运、剪辑、传播,短视频侵权行为频发。(据5月15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短视频风生水起、风头正劲。但是,一些创作者沦为“剪刀手”“搬运工”的现象,既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短视频领域的“拿来主义”有很多表现形式,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表现是,通过后期剪辑,把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内容进行展示。长短视频之争,随之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
对于长视频平台、影视剧制作方来说,担心自己投入巨大成本制作的影视剧作品,被众多短视频创作者拿去无偿使用,不但不公平,而且可能会导致不少观众看了短视频,不再去看影视剧,自然侵害了自己的利益。
要想避免短视频领域的“拿来主义”,除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遏制和打击侵权行为,长短视频加强合作,更是被各界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剧协会副会长刘家成提交了《关于加大短视频侵权惩治力度和创新授权机制的提案》,他认为,应当在“先授权后使用”的基本原则下,各方协商短视频二度创作的授权机制。
为此,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今年3月,某短视频平台宣布,与某视频网站达成合作,获得该视频网站全部自制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相关授权。该短视频平台和用户可对这些影视作品重新剪辑、编排或改编。据报道,未来双方还将在新剧宣传推广上,继续开展创意营销或视频征集等合作。这对于众多的短视频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他们以后对一些影视剧的二次创作,再也不用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担心因为侵权问题而被告上法庭,所以在创作上也就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长短视频加强合作,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短视频对长视频的二次创作,并不仅仅只是“利用”,同样是一种助力。实践证明,短视频创作对影视作品的宣传推广作用显著,一直以来,很多影视作品通过短视频营销出圈,实现了从短视频向长视频的成功导流。另一方面,这样的二次创作,解决了短视频创作者的资源问题,繁荣了短视频平台,促进了网络生态文化的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