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政”拓展了育人新路
董宏达

 

    “同学,你这是跑第几圈了?疫情封校这段时间,我看你每天都来跑步啊!”这是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在学校操场晨练时与一位同学的对话。陈克正多年来有坚持运动的习惯,是校园师生都熟悉的“体育达人”,也是青科大“体育思政”教育改革的牵头人和带头人。(据5月15日《光明日报》)

    虽然说思政课没有固定模式,但“体育思政”还是新鲜事。仔细品读上述这篇报道会发现,青岛科技大学的“体育思政”课,还真不是徒有虚名,而是“跳出体育看体育、用好体育抓思政”,深挖体育课程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统筹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进取精神、意志品质等,既推动了体育锻炼与体育竞技、体育素养和体育精神的融合,又深化了体育元素与思政元素的对接。

    “体育思政”注重破解现实问题,通过促进“体”与“育”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育人新路,此举富有创新意识,其理念具有推广价值。

    “体育思政”意在破解体育育人困境。体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中小学到大学普遍重视体育,但还未普遍实现把体育作为育人教育。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从思想意识入手,把体育与德、智、美、劳等放在同等地位,让体育回归育人的本真。为此,青岛科技大学构建“课堂教学、自主锻炼、校园联赛”三大平台,通过“教、学、练、赛”实现体育增值,防止体育课的身体机能塑造、心理品格锤炼、道德情操修养三方面相互割裂开来,让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持续高涨。

    “体育思政”重在培养终身锻炼习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的关键期。让学生掌握伴随一生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成长为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才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初心和使命。也就是说,高校的体育课更应该着眼于“育人”,避免把体育搞成“育分”。进一步说,要通过引导学生重视体育教育,锻炼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提高耐挫折能力,锻炼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同时,养成规则意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理性面对成败得失,学会处理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各种冲突矛盾。

    其实,“体育思政”这把育人“钥匙”,在中小学阶段就应该重视,全面拓展综合育人新路。尤其是在“双减”之下,要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增强体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当前:B4(2022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