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残疾人以强者姿态逐梦人生
樊树林

 

    5月15日是第三十二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关键。近年来,社会各界助力残障群体心无“碍”,加强技能培训和服务支持,让他们融入社会,逐梦未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贡献智慧,实现人生价值。(据5月14日新华社)

    “助残为乐,大爱无疆。”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需要全社会关爱。目前,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帮扶下,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均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在追梦路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像正常人一般实现了自身价值。许多残疾人不仅自尊自立,创造了不菲的业绩,而且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

    有数字为证。据新华社报道,“十三五”期间,我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80.8万人,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2700余家,就业服务工作已延伸至县级。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规模达881.6万人。可以说,让每一个残疾人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各级政府都在积极作为,社会也普遍在努力,爱心在不断汇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不过,就目前而言,一些残疾人的就业,还面临着技能水平偏低、就业稳定性差等挑战,这就需要各地以“绣花功夫”,以坚忍毅力,推进助残事业的发展,让更多残疾人在追逐梦想的跑道上获得幸福感。

    要让更广泛的残疾人以强者姿态逐梦人生,需要由“普惠式帮扶”向“滴灌式帮扶”转变。在助残扶弱进入新时代以后,各级相关部门除了继续将普惠性政策落实到残疾人群体,更应该升级帮扶模式,将重点放在精确、精准帮扶上,认真了解每一个残疾人个体和家庭的实际情况,然后开展因人制宜、一人一策的“滴灌式帮扶”。

    要让更广泛的残疾人以强者姿态逐梦人生,需要将“兜底型帮扶”和“生长型帮扶”融合。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仅仅是一种物质保障,随着助残升级,各地必须以残疾人群体更大的生存需求、更强的精神诉求为导向,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支持,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尽己所能,自强自立,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这种“生长型帮扶”与“兜底型帮扶”相互促进,可以增强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收获感、幸福感。

    要让更广泛的残疾人以强者姿态逐梦人生,需要将“自我奋斗”和“抱团取暖”融合。随着社会融合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助残事业也需要融入共享理念。帮扶机构和单位需要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残疾人就业、创业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同时,在鼓励残疾人自我奋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互联网+”的语境中“抱团取暖”,在就业、创业等方面实现最大化的信息、经验共享,形成一个共同体,以带动更多残疾人实现人生的逆袭,确保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当前:B4(2022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