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同学们都要自觉加强道德养成,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注重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都要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求知境界上越来越高;都要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都要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自觉培养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意志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工作内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着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巩固拓展未成年人教育阵地,凝聚起全社会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合力,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枝头争俏,蔚然成风。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各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任教思政课,从课程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强化思政学科融合力度,逐步推进教师思政、课程思政转化。设计“科学防疫”“弘扬传统文化”“校园安全”等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注重少先队活动课教研活动,共研共讨制定少先队活动案例,进一步拓宽工作方式,少先队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意义深刻。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构建“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三维立体育人模式。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通过雷锋精神线上宣讲、网上祭英烈、民俗故事我来讲、云上诵诗词等方式开展线上主题活动,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甄选优秀视频作品36个,云覆盖全区2万余名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雷锋日、喜迎党的二十大、建团100周年等契机,推出“红领巾宣讲团”宣讲栏目,推送党、团、队史微课,红色故事宣讲,思政星课堂等近20期,强化对青少年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
◎ 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社团、课后服务为依托,大力开展丰富的课外美育课程,在充分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河湟刺绣、酥油花、剪纸、河湟小调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阳光小学的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西宁贤孝和湟中农民画非遗传承基地、劳动路小学的彩陶教育基地等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逸夫小学的河湟刺绣课程填补了城中区青海本土特色儿童美育教育的空白,打造出具有独特艺术的校园文化。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的仿酥油花黏土工艺和黏土仿青铜工艺制作社团、南川东路小学的河湟曲艺社团,让师生近距离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 以“一校一品”为特色,彰显“五育”并举力量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文化是精神的力量。城中区按照“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工作思路,积极挖掘办学优势,全力打造教育新形象和新亮点,进一步丰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用有形的阵地凝聚无形的力量。
七一路小学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校本教材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生态教育模式。研发了‘1+X’生态教育课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用绘画、纪录片、实践活动、基地研学等方式,让广大师生树立起保护祁连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青海陶印社、全国第五间美林教室落户西关街小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方感受艺术教育、接近艺术教育、接受艺术教育的天地。陶瓷印、瓷板画、儿童画、国画、素描等艺术类课程彰显了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
南大街小学,昔日的湟中书院,学校自2012年起开设书法社团,由学生书写的校牌、不同书法字体的班牌,校园处处充满书法的气息,展现着该校的百年历史和文化底蕴。
观门街小学的《儿童版画》课程,集手工和绘画于一体,用“人物吹塑版画”“拓印绘本封面”“藏书票”“书签”等美育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的版画艺术形式,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自豪、自信,对版画兴趣更浓,创作信心更强。
大同街小学,创新学校思政工作,探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积极探索研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信息技术推进学校德育变革的新模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 以素质教育为“芯”,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城中区以提升作业设计水平、规范作业管理为支撑,全面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工作。每年开展匿名问卷调查2次,专项对比分析调查结果,有效探究作业设计。鼓励支持开展有效作业设计研究,汇编出版《有效作业设计》书籍。组织作业范例分享、作业常规管理办法交流等活动,开展教研员送教入校,专题指导各学科教师合理布置书面作业。
城中区在“以体育人”上狠下功夫,努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在2021年西宁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小学足球赛上获“男子甲组二等奖”“男子乙组一等奖”成绩。城中区“美林教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属学校各特色工作室以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为主题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并参与省市展评活动。以“规范+特色”为总目标,制定“三+二”区域劳动教育模式,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团队链动 探寻2.0项目智点链路》获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并向全国进行推广。
组织开展“四同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区属学校全覆盖。区教研室结合课堂教学、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活动等,2021年,深入学校听课330余节,组织针对性小型讲座60余场,对于教学生态存在问题的学校,采用“回头看”的方式,督促各校规范教育教学活动,落实校本教研,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稳步运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推动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校内课后服务质量,以“三减三增三到位”打出一套“双减”政策落实落细的“组合拳”。
◎ 汇聚多方力量,提升城市文明创建水平
区属各校紧紧抓牢未成年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学生合适着装、主动问好、捡拾垃圾”三项活动,规范入学入校和校外文明礼仪教育,用孩子的力量带动家庭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常态开展“红袖标护校”行动,围绕道路交通规则、文明出行常识等开展宣传教育,规范学生排队上放学,落实文明劝导责任、学生有序出行,为学生安全出行保驾护航。城中区教育系统337名志愿者均已认定志愿时长,录入总时长达1608小时。各校志愿服务队还借助专业力量,开展一对一学习帮扶100余人(次),让困境学生感受暖意,享受成长的快乐,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丰硕文明之果。
从“教学一线”到“防控一线”,从“育人园丁”到“战疫先锋”,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防控中,城中区教职工冲锋在前、向“疫”而行,在战“疫”保学、社区防控等方面全线发力,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担当,为全区青少年树立了榜样。各校“红领巾讲解员”“夏都之声”少年宣讲团成员将身边感人的抗疫故事讲给全区师生听,用童声童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各校学生用画笔,聚焦在抗击疫情中无私大爱的“白战袍”“红马甲”,以生动的画作向榜样致敬,在抗疫战斗中体悟团结精神、担当精神和志愿精神。
◎ 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依托,构建青少年“心”屏障
城中区各学校均设一名兼职心理教师,共有《心理健康》课程授课教师74名,持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兼职心理教师6人、通过心理辅导员培训1人,17所学校均已经建成心理咨询室。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依托城中区教师培训中心开展一年一次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技巧。重视科研引领。鼓励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与社区合作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效果明显;充分发挥城中区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作用,利用“DS3注意力测评软件”,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注意力测评,调查在移动互联网下,“电子屏幕”对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对策;结合居家学习生活特点和实际,为青少年提供线上心理咨询,向家长提供“如何让孩子阅读”“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合理饮食,让孩子更健康”等13期家庭教育讲座,积极引导家长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