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兑换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为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不断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为文明城市建设、社会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汇聚强大力量。近日,记者就各地探索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
——积分可兑换些什么
单思亮是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一名志愿者,常常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累积了80多个志愿服务积分。“前阵子,我用30个积分兑换了思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提供的蓝莓采摘体验,周末休息时和家人一起去摘蓝莓,感觉很不错。”单思亮说,接下来她打算用积分继续兑换猕猴桃采摘、花卉观赏、垂钓等其他休闲体验项目。
“志愿者既可用积分在村(社区)兑换日常生活用品、生活服务、学习课程以及活动参与机会,也可通过翠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微信小程序兑换全区通兑的文创产品、特色产品及休闲体验项目。”翠屏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胡波林介绍,该区于2021年3月率先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会获得相应积分,2022年该区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在全区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近年来,各地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越来越多的物品、服务、体验项目被纳入兑换范围,让志愿者的付出得到更多回馈。
“烧水壶50个积分、小菜板35个积分、香皂15个积分……”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太昌镇苟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积分超市”里,80余种日常生活用品都用红色贴纸标注了相应的积分值。
“‘积分超市’于2019年7月开办,村民参与村级事务、村容村貌整治、帮助老弱病残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每月初,村民可凭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洗衣粉、洗洁精、香皂等日常生活用品。”苟家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苟志杰告诉记者,志愿服务积分在苟家村还可以用来兑换送教上门、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参与村级趣味活动的机会。
打开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莲峰镇栗园社区居民陈寿高的积分手册,工整的字迹记录下了他近期的积分及兑换记录,其中一页详细地记载着“2022年4月29日,47个积分,兑换社区乐学中心唱歌课程及油、纸巾等物品”。
栗园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黄宝珍介绍,志愿者参与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志愿服务,获评社区级及以上文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的均可获得相应积分。“每1个积分对应价值人民币1.5元的物品,居民可凭积分到社区‘爱心超市’兑换物品、等量志愿服务时间或社区乐学中心课程。”黄宝珍说道。
思考
——积分兑换有何意义
目前全国多地正在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那么,推行积分兑换制度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左邻右舍拌嘴吵架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邻里关系更融洽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更高了;生活垃圾乱丢乱倒的少了,村里环境更干净整洁了……”苟家村村民安一瑚说,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不仅浓了乡情,淳了乡风,还兴了乡村。
“通过积分兑换,社区居民随手行善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黄宝珍说,社区居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回馈爱心的暖意,都铆足了劲儿攒积分,一件件好事、一位位好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家积极参与理论宣讲、暖心帮扶、文明创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推动基层社区治理。
小积分蕴藏着大文明,兑出文明新风尚。记者调查发现,在积分兑换制度的推动下,各地志愿服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志愿服务化为积分,激发了大家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壮大了志愿服务队伍。”胡波林告诉记者,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的推动下,全区党员群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形成了“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积分兑换激发了群众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宁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旭春表示,积分兑换把群众的生活需求同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各项重点工作有机融合,有效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活动的内生动力。
“积分兑换有效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基层治理,让文明融入日常。”连城县委文明办主任李荣华说,目前全县共建设爱心助老超市1家、“爱心银行”“道德银行”17家,在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中,运用积分制激励党员群众更好地投身于各项文明建设活动中,推动志愿服务活动主体从党员干部向广大群众拓展,让大家更有获得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基层治理中的一些难题也得以迎刃而解,可谓是“教化于无形”。
建议
——以积分兑换推进志愿服务可持续、更高效、更精准
积分兑换制度的推行,激发了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了解到,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涉及资金保障、兑换资源、服务质效等方方面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提升运行机制。
“多渠道筹措经费,实现项目可持续性。”刘旭春表示,目前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点的资金大多由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帮扶单位筹集,实际资金支持仍有欠缺,不利于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工作持续开展。他建议,除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外,还应积极发展志愿服务基金,畅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与各级积分兑换点的对接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志愿服务发展,为积分兑换提供资金保障,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共享互通、资源有效链接。”胡波林表示,目前各地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实施细则各具特色,但兑换仍有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他提出,搭建线上志愿服务智慧化平台,对志愿服务活动信息、时长及积分录入、兑换资源等进行动态汇总,采取线上线下不定期兑换的形式,推动志愿服务高效发展。胡波林还特别提到,在积分兑换资源方面,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生活服务、活动参与机会、休闲体验项目外,还可以考虑更多贴近群众需求、更普惠的激励方式,探索涵盖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的兑换机制,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志愿服务氛围,形成爱心的双向循环。
“注重岗前培训与专业培训的有机结合,提升志愿服务质效,赋予积分兑换更多‘价值’。”李荣华提到,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态势,对志愿服务的质量和要求也随之提升,然而,由于目前志愿服务工作者的人才培育缺口较大,志愿服务工作者多数是兼职,服务质效有时与预期有差距。她建议,志愿服务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志愿者岗前培训和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质效,推动志愿服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由普及化向精准化转变,提升志愿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赋予积分兑换更多“价值”。“对于优质的志愿服务,我们给予适当的积分奖励和兑换优惠,以此促进志愿服务良性发展。”李荣华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