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 毡
牧夫

 

    羊毛毡最早源自草原游牧民族的毯片,后来毯片逐渐地流传到陕北,经过多次的改良,最终形成羊毛毡,走进高原的千家万户,擀毡这门手艺也在高原上流传开来。

    陕北多沟壑,盛产羊毛,为擀毡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每当秋收结束后,毡匠们便会结伴出门,背上弹毛弓和其他专用工具,穿行在黄土塬的沟壑之间。寻下了活,毡匠便在雇主家里住下来开始劳动。首先要在一空闲窑的炕上,将弹毛弓撑开弹羊毛,粗大的弓弦上羊毛飞舞,弹弓声时近时远,大老远就能够听得到声儿,几遍后,羊毛均匀蓬松起来,杂物灰尘也大多被弹去,毡匠便打开一种用细小的木条穿在一起制成的叫做连子的工具,将蓬松的羊毛均匀地摊在连子上,用手掌压平,铺好一半羊毛后开始喷水,直到水均匀渗进羊毛中,再喷一遍麻油。

    擀毡的时候,一般是两个人,有时则是四个人或六个人,将毡连子来回地擀,步伐一致,很有节奏。为了排解枯燥,毡匠这时候便会唱起曲来,用笤帚蘸着烧滚的开水,轻轻洒到毡胚子上,直到开水完全渗透了毡胚子,再对折起来置于毡案上。这时毡匠们手里提着毡带,脚下踩着毡案,双手一提,双脚一蹬,配合默契,一边洗毡,一边继续唱曲,毡案在脚下有节奏地滚动,里面的水被挤压出来,毡也变得越来越小,直到达到合适的尺寸,才停止洗毡。

    羊毛毡此时已基本完工,只需毡匠用特制的钩子和尺子,将四边修理整齐,将其挂在向阳通风的地方晾晒。高原太阳大,没几天里面的水分便蒸发干净,一条崭新的羊毛毡就可以使用了。

 

当前:B3(2022年06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