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情至深
——记“四川好人”陈蓉
本报记者 胡桂芳

    人物名片:陈蓉,女,汉族,群众,1968年4月生,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红旗社区居民。23年间,她耐心照顾生病的儿子和丈夫,用爱和责任诠释着人间真情。2022年,被评为第一季度“四川好人”。

    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有默默的坚守和担当。23年如一日,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无怨无悔地照顾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大儿子和生病的丈夫,以及养育年幼的二儿子。每一天,她都用无声的爱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

    她就是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红旗社区居民陈蓉。6月13日,记者采访了陈蓉,了解了这个平凡女人背后不平凡的故事。

    突如其来遭遇不幸

    陈蓉的丈夫王德令比她大10岁,两人两情相悦不久后便步入婚姻的殿堂。结婚后,勤劳朴实的陈蓉打理家务、照顾老人,还和丈夫在附近的工厂上班赚钱。虽然家庭并不富裕,日子也平淡,但踏实肯干、温柔体贴的丈夫让陈蓉觉得自己嫁对了。不久后,聪明可爱的大儿子出生了,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吃苦耐劳,一个普普通通的三口之家过得也算和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8月的一天,大儿子在做作业时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陈蓉和丈夫赶紧将孩子送往医院抢救,被医生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听了医生的话,陈蓉一脸迷茫地问医生:“那是什么病?严重吗?”医生不忍心但又无奈地告诉他们,这种病需要长期换血,今后的治疗费用也很高,普通家庭难以承担。

    怎么会这样?陈蓉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辗转于县城几家医院,但医生的诊断结果都是一样的。维持孩子生命的办法就是输血,每年需要输血六七次,而一次的费用就是几千元。

    痛苦的陈蓉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她迅速调整心态,并坚定地告诉丈夫:“孩子的病我们砸锅卖铁都得治,生活再苦,我们都得扛。”为了挣更多的钱给孩子看病,陈蓉的丈夫离开乐至来到马尔康务工;为了节省输血的费用,陈蓉在医生诊断后选择给儿子输自己的血,好几次因为抽血后身体虚弱晕倒在家,但她都咬牙坚持,因为儿子是她的心头肉。

   不惧困难勇挑重担

    2004年,陈蓉夫妇喜添一个小儿子,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小儿子的降临终归给这个家庭增添了几分喜悦。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平淡而充实。然而,2015年,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在马尔康务工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命悬一线。医生告知陈蓉,丈夫的手术费用加上后期的康复训练,大概需要10万元,这对于陈蓉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救活他,因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是我的爱人和孩子的父亲,有他才有完整的家。”为了凑齐丈夫的医疗费,陈蓉四处找人借钱,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总算是暂时解决了医疗费的问题。经过医生的抢救,丈夫保住了生命,但生活不能自理,丧失了劳动力……

    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看着躺在病床上深爱着的丈夫,看着生病的大儿子和朝气蓬勃的小儿子,陈蓉再次选择坚强面对。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陈蓉都偷偷地流泪,但天亮了以后,她又变得无比坚强。她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了整个家庭的全部重担,她一边照顾不能自理的丈夫,每天给他擦洗身体、翻身、喂饭,一边照顾两个孩子;在农忙时节,所有的体力活,都只有她一个人做。看着日渐消瘦的陈蓉,丈夫很是心疼,几次都劝她不要再管自己,可是她说:“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努力争取,决不放弃。有你在,我们这个家庭才完整,我一定要让你好起来。”

    爱心守护创造奇迹

    在陈蓉的悉心照料下,奇迹终于出现了。2017年夏天,丈夫的四肢渐渐有了一些知觉,这个被阴霾笼罩的家庭再次出现了久违的笑声。丈夫的这一变化,更加坚定了陈蓉让丈夫一定好起来的信心。

    每天,只要一有时间,陈蓉就搀扶着丈夫在房前屋后进行康复锻炼,引导丈夫走出家门和邻居们聊天解闷。慢慢地,丈夫可以自己吃饭了,可以自己走路了,可以慢慢地做一些家务了,甚至可以做饭了……丈夫的每一次变化,都让陈蓉热泪盈眶。

    看着慢慢好起来的丈夫,为了赚钱养家,陈蓉在县医院找到了一份护工的工作。病情基本稳定下来的大儿子为了分担母亲的压力,也在成都找了一份工作。还在读职高的小儿子,在学习之余找了一份兼职,学习生活也不需要陈蓉操心了。

    “生活虽然很苦,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帮助我们。”采访中,陈蓉告诉记者,她在医院做护工的时间里,邻居们都会帮丈夫购买一些日用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此外,陈蓉家也享受到政府的一些精准帮扶政策。正是有了这些关爱,让陈蓉更加坚强,她不等不靠,用勤奋努力撑起了这个家。

    “现在丈夫的身体越来越好了,大儿子也能自食其力,小儿子也马上要毕业了,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一家人一定会携起手来,一起向前,日子总有一天会好的。”陈蓉如是说。

当前:A4(2022年06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