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牧民收入增速,使脱贫群众与当地农牧民的收入比例不断提高,稳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加强领导
责任担当持续落实
印发《大通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各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切实保障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落实。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规划目标、工作责任、社会动员、资金投入、监测督导、监督考核等7大保障体系。
制定出台《大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项实施方案》,落实产业提升、人才培育等5项衔接工作,教育、民政、住建等相关行业部门对标省市层面政策,制定36项配套政策,打造了符合大通实际的“1+7+5+N”有效衔接工作体系,汇聚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保障各项工作具体落实。
◆ 多措并举
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出台《大通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脱贫户(监测户)稳定增收十二条措施》,安排资金500万元,从支持脱贫(监测)群众产业、就业创业、消费帮扶、精神帮扶、兜底保障等五个方面制定了十二条措施。对脱贫群众种植、养殖增量给予产业发展补助,并发放小额信贷贷款1064笔4986.3万元,全力保障脱贫人口自主发展产业,激励脱贫群众增加生产性收入。落实省外务工和省内县外务工补助政策,引导脱贫群众通过务工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截至目前,完成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1761人。
印发《大通县“‘三乡工程’增活力 产业就业增收入”专项行动方案》,紧抓产业就业两个关键,聚焦脱贫户、易返贫致贫户“两个群体”和刚性支出较大及收入大幅缩减的重点人群,以脱贫人口增收为核心,建立健全21项工作机制,形成排查监测、精准对接、落实帮扶、消除风险等环节的闭环管理,在“三乡工程”上抓落实抓具体,在产业就业上出实招出新招,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脱贫群众收入,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实现逐年增长,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 健全机制
织密防止返贫致贫保障网
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大排查,严格落实“2411”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健全防贫监测、预警、帮扶等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防返贫监测工作流程图》和政策明白卡,印发《大通县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指南》,确定防返贫监测员、简化监测流程、缩短认定时间,探索形成“1510”工作法,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监测户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帮扶、早消除。
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机制,充分发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作用,持续开展农村危房动态监测和自建房排查工作,做到动态清零,加强对饮水安全隐患排查监测,持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提升工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同时,强化培训,持续做好稳岗就业工作。充分利用就业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就业扶贫直通车、“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东西部联合招聘会等平台优势,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进村入户活动,持续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实施短期技能培训,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提高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创业就业能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就业稳定性。充分挖掘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通过发展产业带动一批、省外协作输出一批、帮扶车间(工坊)安置一批、以工代赈吸纳一批、返乡创业辐射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六个一批”的方式,组织、引导脱贫群众和边缘易致贫群众实现就业,不断扩大脱贫群众就业规模。截至目前,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达1.16万人,有效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 挖掘优势
产业项目全面壮大
始终牢记生态保护这个“国之大者”,坚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把高原特有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高原康养三大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建成65家标准化养殖场,研究集成农业新技术45项,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9个、优质高产粮油示范种植基地26个、设施蔬菜农业示范基地28处,组建4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推动乡村产业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大通牦牛”“新庄黄瓜”等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
打造4条乡村旅游产业带,进一步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经验和方法,让绿水青山变成可持续创造财富的金山银山。目前,全县有乡村旅游接待点265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36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1个。同时,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补助资金近1亿元,实施农业生产发展项目15项,确定21个村为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以产业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把财政衔接补助资金项目执行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谋划部署,分管同志严把项目审核关,具体抓好落实,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依法依规从快办理项目建设相关手续,项目实施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全程抓好项目实施,切实形成了多级联动,层层抓落实的项目资金执行合力。
同时,科学谋划,做强项目储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严格执行县政府工作规则“函告”制,实行“月检查、周调度、日通报”制度,建设进度实行监理直报制,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合理安排施工力量,确保项目按规定时限、进度和质量要求推进。
◆ 高位推动
乡村建设治理稳妥推进
大通县委、县政府把加强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和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重要内容,以“双组长”制高位推动,建立作战督战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全面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着力巩固“5带60村”成果。
稳步推进2个美丽城镇、33个高原美丽乡村、2400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5477所农村户厕改造、2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等项目,大力推进高原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提升乡村整体风貌。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化基层组织建设环境。加强乡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配优基层平安建设力量,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乡村安全隐患治理,强化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责任,加强乡村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推进农村技防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雪亮工程”建设进程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基础性制度、设施、平台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约束力,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工作机制,提升文明乡风。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爱心超市、农村广播、“小喇叭”等各类载体,大力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乡风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