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书流浪
姜常红

 

    《朗读者》中董卿问黄永玉:“在这么多您走过的城市里面,有没有哪个地方给您留下印象特别深的?”

    黄永玉回答:“福州,我在长乐教书,每个礼拜到福州,坐小轮船到福州,一上岸就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看完了放回去,半年把那本书看完。”后来书店老板告诉他,在黄永玉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注意到他了,看到他每次寻书,每次看书,每次还书,他就决定为黄永玉留着这本书,不会卖。

    黄永玉从十二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开始流浪,从长沙到安徽的宣城宁国,到杭州、到上海、到厦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帆布包,里面除了木刻刀和木板外,就是书籍。有些老人家就说,“你看这个孩子,他流浪,带着书流浪的。”

    带着书流浪,想想都觉得美好。所有流浪的记忆中都有书的影子,连印象最深的城市都是因为与书有关。那个令人感到温暖和感动的书店老板也是记忆中的一部分,因为他的理解和博爱,才得以酣畅淋漓地看完一本中意的书,因为路途中有这些美好,就不觉得是在流浪了。

    刚工作的那几年,我做着一份自己不太中意的工作,还好空闲的时间比较多,每当有空闲,我就拿出书来一本一本地读,如今过去多年,工作的内容已经模糊,但读过的书却如数家珍。也许那个时候的我,就如同在工作中流浪吧,怎么都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但在书中,我找到了那个熟悉的自己。

    带着书流浪,在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流浪的途中遇到温暖和希望。想起林海音在《窃读记》中也写过一个类似的小故事,还是学生的林海音因为买不起书,又怕老待在一个书店里被嫌弃,于是就“流窜”于多个书店,在这个过程遇到一个书店的店员,他专门为林海音留下了一本她正在读的书,没有卖出去。她在文末感慨:“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与书有关的记忆都是美好的,哪怕是流浪。背着书流浪,心却有地安放;背着书流浪,遇到的人却温暖;背着书流浪,在温暖与希望中拥抱未来!

当前:4版(2022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