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样的冬天不冷
邱立新

      

    每年冬天回老家,总喜欢到村部大院转转。

    两条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把小村分割成四大块,清一色的红瓦白墙房屋,清一色的黑色铁漆大门,村部坐落在这些干净整洁的房舍中间。

    小时候,我们村小学就在村部院里。十冬腊月天气,东北雪大,矮矮的老教室屋顶还一如从前,堆着厚厚的雪,像童话里的雪房子。杨木窗棱上的蓝色铅油,却早已斑驳脱落,写满岁月印痕。

    记得那时,这些杨木窗挡不住冬天的凛冽寒风,所以每年霜降一过,老师都领我们干一场全体都参加的劳动,搭土炉子和溜窗缝。搭土炉子是力气活,老师带领男同学用土坯砌。溜窗缝是细致活,当然是我们女同学的任务。我们从家里拿来旧报纸、旧书本纸和打好的浆糊,仔仔细细给每一扇漏风的窗户溜缝,就是用纸条把窗户缝糊住,这样十冬腊月天,寒风就挤不进窗户缝了。下午,同学们又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比赛在操场上进行,哨声响起后,整个比赛场地立即掌声雷动,加油声此起彼伏,每参加一次这样的拔河比赛,“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深刻哲理,就在我们童稚的心灵中增强一分。

    如今,学校操场改建成村部小广场,每到农闲时节,是村民晚饭后自娱自乐的好地方,扭大秧歌,吹拉弹唱,一年四季热热闹闹,彰显着新时代农村的精神风貌。

    村部墙外的红砖土平房,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张老师的家,张老师当初做我们班主任时,才刚结婚。她第一次走进教室时,梳着齐耳短发,穿一件蓝花袄罩,一笑两个酒涡,我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

    冬天,教室后边摞着高高的豆根、苞米棒、木棒,我们的桌椅只得往前摆,直接挨到了讲台。教室中央的土炉子里,苞米棒、木棒夹着生烟燃烧着,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糊得严严实实的窗户,也把寒风挡在了外边,可我们的双手双脚,仍冻得猫咬一样难受,张老师说,是因为土砖房的墙太薄。上完文化课后,她就领我们在教室里跺脚、拍手、唱歌,等全身热乎了,她再让大家坐下,给我们讲红军过草地故事、少年小英雄故事。在文化资源匮乏年代,这些故事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滋养了我们贫瘠的心灵。

    印象最深的是快元旦时,各班筹备元旦联欢会的热闹气氛。寒冬腊月天气,操场上冷,教室又狭小,她就把我们几个女生领到她家,教我们跳民族舞、说快板,还给我们摊鸡蛋玉米饼吃。她家家具很少,又简朴又干净,这也很像她自己,平实、简洁、自然。

    张老师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退休后被孩子接到城里,但这老宅她一直留着,每年夏天,她都和老伴回去住上一段。

 

当前:B4版(2022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