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监管部门——
以严管促进“向阳而生”
何勇

 

    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必须加强监管,促进其有序发展。只有强化监管,才能促进非学科类培训“向阳而生”,更好地满足中小学生对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首先,要进一步理顺非学科类培训的监管机制。非学科类培训种类繁多,行业属性突出,培训方式又包含线上、线下等多种模式,其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要有效规范治理非学科类培训,各地就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培训机构,明确相应的主要监管部门及相关配合部门;还要出台行业标准、培训机构准入门槛和设置流程等详细政策;在监管过程中,要进一步明晰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严肃查处资质不全、打擦边球开展学科类培训、不正当价格行为、虚假宣传、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招生入学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而教育行政部门则要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出现监管盲点。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非学科类培训的日常监管。规范治理非学科类培训,跟规范治理学科类培训一样,除了打好“运动战”(比如集中专项治理)外,还要打好“持久战”——加强日常监管。一方面,教育等部门要强化协同监管,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充分运用“互联网+”的监管新模式,形成监管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实现政府监管与行业自治相结合。此外,鉴于校外培训点多面广、违规行为隐蔽性强,还有必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一些中小学校青年党员、骨干教师、学生家长等热心教育事业,关注教育发展,在参与校外培训治理方面也有专业优势。

    再者,要进一步健全非学科类培训的惩罚机制。要让非学科类培训回归“育人本位”,除了依靠培训机构自律、相关部门严格监管外,还要提高违规成本,倒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稳步推进规范化运营。这就需要健全惩罚机制,完善处罚措施,提高处罚力度。对于违规者,要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保持“零容忍”姿态,才能让培训机构得到更好约束,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意见》还提出,定期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适时部署集中专项整治,及时通报非学科类培训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形成警示震慑。

    相关部门也要为培训机构做好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监管,寓监管于服务当中,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改善学生对校外培训的体验。

当前:B4版(2023年0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