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
以担当发挥“主场”优势
杜建锋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各地在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过程中,要强化学校的责任担当,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让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增加非学科类学习供给,同时让课后延时服务更有针对性和丰富性,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充分发挥“主场”优势,有利于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校外培训机构回归校园。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就需要在教育教学质量上下深功夫。要牢牢抓住课堂这一关键环节,实现课堂增效、提质减负,削弱学生寻求校外培训的动机。要把办学精力聚焦在常态课堂上,力促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个人学”变成“大家学”,把“课堂”变成“学堂”,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无需借助培训机构,就可以获得成长与进步,这是学校教育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当然,学生之所以参加校外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培训机构提供了不少非学科类培训,而这往往是学校不能提供或提供得不理想。为此,学校必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导向,一方面要开齐开足相关课程,尤其要加强体音美等师资配备,努力实现学生需要什么课程,学校就开设了什么课程;另一方面,在课后延时服务上,要增加非学科学习供给,通过丰富多彩的延时服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提供菜单式个性化服务。

    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还要改进体育、艺术测试办法,加强过程性考核,扭转体育、艺术的应试倾向。近年来,体育、艺术进中考,让二者在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为应对中考,不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是为了“临时抱佛脚”,这也是导致非学科类培训“红火”的原因之一。因此,十三部门此次印发的《意见》要求,改进体育、艺术中考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加强过程性考核,逐步实现考试成绩等级呈现,弱化选拔功能,注重对学生运动习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这样,突击式校外培训就会少一些市场。

    学校也可以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但要强调一点,必须以学校为主导,服务价格要适宜,不能增加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总之,学校要守住教育的主阵地,做到应教尽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此,校外培训机构才会合理归位,从而塑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双减”才能更有效地落实到位。

 

当前:B4版(2023年0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