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长——
以理性避免盲目“鸡娃”
关育兵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虽然面向的是孩子,但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家长不仅是培训费用的承担者,在很多时候,还是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推动者。对于非学科类培训,家长应有一个理性态度。

    家长的理性,首先要表现在对非学科类培训的认识上。对于非学科类培训的定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意见》中多次出现“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这个定位很精准,这也应是家长该有的认识。既然是补充,就不能和学校教育相冲突;既然是补充,也不应“多多益善”;既然是补充,就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在非学科类培训上,家长要和孩子认真沟通,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项目,在孩子有意愿的情况下参加培训。家长不应把自己的经验、理想强加于孩子,尤其不能让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孩子的负担。

    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家长不能盲目相信广告宣传。实地考察培训机构,了解其培训开办经历,听取已经参加培训者的经验,这些都很有必要。选择有资质的机构,培训的安全保障就会多一些。为吸引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培训,不少培训机构都会对缴纳长期费用者给予优惠,但这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孩子可能只是一时的兴趣,正式培训后逐渐发觉培训项目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二是培训机构难免存在生存竞争,一旦难以维持,就可能停办。故而,相关部门在《意见》中限定了缴纳费用的期限,家长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主动拒绝一次性缴纳超期限费用,莫因贪图缴纳长期费用的一些优惠而忽视了风险防范。

    对于非学科类培训,家长不能只是跟风“鸡娃”,更不能将其变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要把其变成丰富孩子现在和将来的方式,是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审美情趣、强健其体魄的途径。当然,在孩子愿意学习的基础上,参加非学科类培训,亦可成为发展孩子兴趣特长的途径,有一些兴趣爱好,人生也会更丰富多彩。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家长可尽量满足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需要。如果发现孩子确实有某方面的特长,且孩子也有兴趣学习,就应鼓励孩子坚持下来。当孩子出现闹情绪或者学习不顺时,要搞清楚孩子是真的对相关培训不感兴趣,还是产生了畏难情绪。对于前者,需要及时调整;对于后者,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

    要让非学科类培训真正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助力,而不是成为压弯其脊梁的“小山”,这是家长应有的理性。

当前:B4版(2023年0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