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育融合”的小学语文课堂
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中心小学 张敏

 

    新时期,教师应该把握“五育融合”的实践特征,将“五育”元素视为一体,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设计、组织、指导、评价之中。因此,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提升能力,才能将这种全面育人的新时代要求落到实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 呢?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在“融”、目标在“合”。融,就是要在课程中“融汇”、在教学中“融入”;合,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内容整合,在评价考核中进行目标统合,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知行合一。

    一是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五育”元素。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带着“五育融合”的眼光来解读课标,研究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五育的元素,要以教材作为引领载体,“五育融合”为视角和眼光,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五育”育人点。其次是结合学情,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结合不同文章侧重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譬如在教育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军神》一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刘伯承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像刘伯承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学习教育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一文,学生能受到美的熏陶……只要语文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就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将“五育”融入课堂。

    二是选择教学过程中融入“五育”的方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有助于融合课程实施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再过于关注学科领域界限,而是将重心放在特定情境性问题上,通过问题驱动,整合“五育”所包含的相关学科知识实现多元化、多维度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如在上教育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学习生字词,梳理故事情节,还应带领他们去分析雷锋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引导他们学习雷锋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优良美德。这样的教育实现了智育与德育的同向同行,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在无形中渗透了德育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譬如教育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等篇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它们放在一起去阅读,按照“小动物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法—结果如何—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样的思路去梳理。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提升智育水平的目的。

    三是“五育融合”的课堂不追求面面俱到。五育融合不可能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体现,也不能搞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主要还应该是突出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像教育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鲁滨逊漂流记》一课,重点描写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本课的重难点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即教会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渗透智育;当提到鲁滨逊想尽办法把他的住所安排得舒适整洁,并亲手制作出美观且实用的陶器时,教师可以渗透美育的理念;当问到“你觉得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 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说出鲁滨逊做出日历、帐篷、木筏等时教师可以相机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这样教学,鲁滨逊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学过程也非常自然,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鲁滨逊身上不向命运屈服、积极向上的精神。语文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相关“五育”元素,在欣赏、感悟、实践、体验、 探究等活动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当前:3版(2023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