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不少家长反映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但学习成绩好的也参加课外辅导。所以,在补习这个问题上因为“内卷”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这种社会现象大大改善。“双减”政策实施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远离各种课外补习和刷题,但学生该学的内容还是不变的,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水平的考验,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那么,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如何提高学习质量呢?我们可以紧扣下面三个关键点。
预习落到实处,存疑留待课堂
首先,数学的预习是发现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在老师讲课之前进行预习,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理解新课里的例题,激活并调取头脑里已存的旧知,解决一些自己能弄懂的问题。
其次,数学的预习也是发现问题、存疑的过程。这会让学生在听课时更有针对性,因为学生会格外关注存疑的点,以良好的状态适应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这样反而更容易听明白老师讲的内容。同时,学生也能空出时间和心力去融会贯通整个知识点,也可以思考更深入的问题。要知道,学生不可能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都高度集中注意力,若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点上,学生学习数学就会更轻松,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这样坚持下去,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的数学预习才是合格的呢?应该是眼睛、脑袋和双手三者的有机结合,即边看、边想、边写的三合一。这个过程可以初步理解例题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有疑问的地方,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化解疑问,使整个解题思路顺畅清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聚焦数学课堂,利用学习迁移
有经验的数学老师经常说:“数学成绩要提高,关键是靠课堂40分钟。课堂上没学到,课外花多倍时间来补,有时也不尽如人意。”首先,学生要明白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是从复习旧知或情境导入到讲授新知,再到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也就是说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一定要清楚讲授新知的过程一般就在前20分钟,后阶段就是对应练习和能力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抓数学课的“关键期”,即新授课的过程。随堂练习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数学中有不少规律性的知识是藏在练习中,学生若能善于总结并将总结出的规律运用到其他练习中,能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初步培养了自主预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数学这一学科,它有自己的独特性。数学知识点的安排都是前后相连的,因而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尤为重要。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有了前期中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基础,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多时候都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比如,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习,就是将“未知”的小数乘法先变为学生“已知”的整数乘法,按整数乘法的方法算出积,再点上小数点。同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将其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利用学习的迁移,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推导后面的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作业在精不在多,及时订正并总结
在“双减”环境下,学生的作业大大削减,学生应怎么做才能在“减量”的情况下“不减质”呢?
首先,应将课本和练习册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千万不要小看课本和练习册,它们囊括了数学中所有的基础题型和部分能力提升题型,在题型设置上也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可以说,学生如果能将课本和练习册上的题型啃下吃透,数学学习也不会弱到哪里去。传统的“题海战术”其实就是重复做题和重复训练的过程,但如果能掌握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一直刷题。
其次,作业订正要订实。学生应明白订正的实质是查缺补漏,而不是为了老师的一个红批、为订正而订正,自主订正一个错题的过程,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作业出现错误,要去分析出错的原因,是粗心还是不懂。如果是粗心,就要找到应对策略避免犯类似错误;如果是不懂,就要认真听老师的分析讲解,掌握解题的方法。订正应在老师讲解完之后进行,不要边讲边抄,时刻谨记数学学习是学方法、学技能。订正完成后可以进行单元典型错题分析,从各种错题中总结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及常见的错误。订正要有时效性,最佳的订正时机是老师讲解完之后学生独立订正,这是学生再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检验听讲的效率如何。
学生养成了归纳总结错题的好习惯,那么他提升的不仅是数学学习能力,而且是综合学习能力。将错题分析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上,会让所有的学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