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理与路”
◎ 杨佳欣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结合”)的精辟论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称“双创”)的未来道路指明了方向,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理: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都是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但侧重点不同:创造性转化在于“改”,即对那些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及其旧的表达形式加以改造;创新性发展在于“新”,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进一步理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

    首先,唯物辩证法不轻易相信任何事物,认为一切事物必将灭亡,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但与形而上学全盘否定观不同的是,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所说:“按园艺家的技艺去处理种子和种子长出的植物,那么我们得的这个否定之否定的结果,不仅是更多的种子,而且是品质改良了的、能开出更美丽花朵的种子,这个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提升了这种完善化。”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看作“种子”,生长、开花、结果于5000多年民族历史的中华文化,是各个历史朝代的产物,汇集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传统文化中必然会有一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旧道德、旧礼教思想观念,对此,我们必须像“园艺家”一样对这些旧观念进行剔除和改造,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开出“更美丽的花”。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必然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中华文化汇聚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文化根基,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因此,我们必须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其随着历史条件进行转移。

    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实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诸多方面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始终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之“魂”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体”。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因此,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双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活力的前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等,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进一步挖掘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的科学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致力于人民的解放与幸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不会失去其价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基本的观点,体现在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历史和事实证明,理论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才能证明其有用性,只有立足时代、观察时代、解读时代,才能检验其真理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始终要以当前时代为基础,体现实践的要求,反映社会进步趋势,将其真正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放性,是解答其永葆青春活力秘密的“钥匙”,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在于其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尊重差异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遵循。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以“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始终坚持文化的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为解决人类文明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始终立足于人民,推动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用性提供了思想指引,并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文明走向新的辉煌。

    [作者系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本文系陕西理工大学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汉中红色文化建设研究”(209010483)的研究成果]

当前:B2版(2023年08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