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建设,为新时代新征程凝心聚力——
让百姓收获满满文化幸福感
◎ 本报记者 李林晅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民生幸福、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

    日前,记者就全国多地全面铺开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情况进行采访,以期呈现多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丰硕成果。

    以文惠民

    打造文化新高地

    7月31日,坐落于重庆市荣昌区仁义镇的仁义书院正式开院,书院设有阅读区、儿童活动区、艺术创作授课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开院至今已成为当地居民阅读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8月11日,仁义书院举办了开院后的首场公益书法文化活动——仁义课堂之书法鉴赏活动,荣昌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建国现场授课分享心得与技法,并通过手把手地指导群众书写的方式,让群众更直观地感受、领略到书法的艺术魅力。

    重庆市荣昌区文化旅游委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科科长陈竹介绍,开设仁义书院是重庆市荣昌区优化文化服务供给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重庆市荣昌区大力推进城市书房、文图分馆联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等综合性强、功能多元的文化空间建设;整合本地民间文艺演出团队、艺术培训机构和文艺协会等文化资源,打造“周末文艺荟”品牌公益演出;联动渝西片区,开展“成渝地·巴蜀情”送文化进基层节目展演等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除了优化文化服务供给,繁荣文艺创作、丰富文化活动也是各地实现文化兴盛、群众精神富有的清晰主线。

    在四川省巴中市,大型四川曲艺剧《周永开》、戏剧《刘伯坚·家书》、四川扬琴《蜀道》、四川清音《勤耕苦读》、舞蹈《就爱那片田》等弘扬正能量、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精品相继推出,并在全国多地上演,为群众奉上了一场场文化大餐。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演出,“新春七天乐 天天看大戏”剧目展播以及送文化下乡、广场舞大赛、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等活动缤纷多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亲民丰富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也提升了海南省群众的幸福感。原创话剧《海外东坡》、原创大型交响组曲《南海意象》等文艺精品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推动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活动和“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惠民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进乡村、进景区,真正把文化送到了群众的身边;引进的沉浸式情境体验剧《偷心晚宴》、自然物语音乐会《春分夏至》给群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在海口市的街头巷尾,“打开艺术之门”“市民音乐会”等多场艺术普及系列惠民演出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

    “数字”赋能

    激活文化新魅力

    借助XR技术,高清虚拟呈现纤云弄巧的鹊桥仙境、让孙悟空再游蟠桃盛会……今年七夕节当天,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花果山草莓V视文创园举办的七夕蟠桃音乐唱享会现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精彩碰撞,虚实交换的舞台为观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沉浸式体验。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为此,多地探索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文化领域,跑出了文化建设“加速度”。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告诉记者,越秀区不仅打造了XR高清虚拟拍摄基地,通过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创新实践为文化活动赋能,还建成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越秀文化云”,打造了一批集自助式服务、数字化阅读、沉浸式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阅读空间,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我们聚焦对巴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为群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巴中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机关党支部书记谭印介绍,目前,巴中市已经完成12部大型舞台剧、30余首特色歌曲、120余项非遗项目、300余部美术书法作品的数字化转化。

    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每到夜晚,在全息技术等科技手段的协作下,新安江沿岸的古徽州建筑就呈现出生动的一面。与新安江沿岸一样,该区的古徽州石窟遗址——花山谜窟也被赋予“科技魅力”,通过互动投影、5G、AR/VR等科技手段,给群众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不仅是黄山市屯溪区,在河南省洛阳市、陕西省西安市等地,数字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古籍、文物、遗迹的展示,让历史“动”起来、“活”起来,让群众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搭台聚力

    让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经过不断发展,全国各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目标,多措并举繁荣文化事业。然而,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进入新时代,新的目标在召唤,新的希望在升腾,如何不断激活文化的生命力,更好地推进文化建设、做好文化传承,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筑牢新征程中的文化强国建设之路?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持续制定利好政策、加大氛围营造、做好典型示范引领、丰富活动内容;另一方面,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文化产业、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丰厚的知识储备,他们可以积极开展关于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传承活动,甚至创新性地开展文化的转化、传承发展工作。”四川省社科院副教授苏东来强调,文化应为人民服务,各地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人民群众当中的文化珍珠,展示人民群众发挥主动性创造的文化产品。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文旅体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应国华认为,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各地要重视挖掘地方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四川省达州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莉娜表示,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开展跨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是各地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完德尖措已潜心钻研唐卡绘画技艺18年,在他看来,文化建设工作应该深耕于人民群众,不断推动文化走进群众生活,这样有利于文化传承,更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比如,因为制作过程的复杂和耗时,以前仅有少数人买得起唐卡。现在,随着唐卡绘画体裁的不断创新,唐卡人物画、唐卡山水画等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人了解唐卡文化、学习唐卡绘画技术,一部分群众还依靠掌握的唐卡绘画技术脱贫致富。”完德尖措表示,融入群众生活的文化才更具生命力。

 

当前:A1版(2023年09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