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邻里矛盾不妨学学“蹲守提醒”
◎ 卞广春

 

    据媒体报道,江苏无锡一位大爷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锻炼,“嘿嘿哈哈”的喊叫声扰民,附近居民多次劝阻,也不见效果。无奈之下,一位男子连续几天在凌晨5点开始蹲守等待大爷,并提醒大爷勿喊。大爷见男子为这事持续了好几天,那么早等自己,顿时觉得意外,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害羞,当即表示改正。

    这是现实中常见的一桩小事,但闹得不欢而散甚至报警处理,导致双方都很尴尬的情形,并不少见。无锡这位男子选择了既不伤害对方又可达到目的的方式,比较完美,呈现出友好沟通的力量,表明人与人之间有了矛盾,是可以通过友好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和谐相处的。

    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不合拍。老年人睡眠少、睡得早,起得也早;年轻人夜生活丰富,工作压力大,有些事情需在晚上处理,通常也睡得晚、起得迟。一些儿童、孕产妇与其他人的生活规律也不相同。不同的生活节奏,导致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时间差、行为差,早起的人影响到晚睡的人,就可能产生矛盾冲突,恶化邻里关系。

    对此,一方面,早起的老年人要懂得理解尚未起床的人,尽可能将心比心,做到轻手轻脚出入,晨练时不扰民。这样的老年人,因具有良好的素养、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更容易得到年轻人尊重。

    另一方面,对晨练扰民的老人,沟通处理要讲究方式方法。大爷晨练时的喊叫声的确影响了别人,却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原则性问题。上述男子不急不躁不过激,通过连续几天蹲守提醒,让大爷感动和害羞,就是讲究方式方法的体现。假如他直接质问甚至批评大爷的扰民行为,或报警由警方与大爷交涉处理……这些做法都不违法,可是,大爷未必听得进去,听得进去也未必改得迅速。若用违法、过激的方式驱赶大爷,可能问题没解决,自己却可能要面临法律的处罚或舆论的质疑。

    处理邻里矛盾时,为让邻里关系不至于从融洽向恶化发展,应选择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法。怎样处理邻里问题,与个人素养密切相关。而个人素养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有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对邻里关系及人际情感的理解与包容,有对大事小情的分析与耐心……希望每个人都得到理解和尊重,每个人都能从容面对和处理现实中的问题。

当前:B2版(2023年09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