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递知识和思想、重塑心灵的重要责任。高校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培育教师职业责任感,不仅是新时代社会转型期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师范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以及未来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队伍的质量,其职业责任感的养成,关系到教师能否承担起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因此,注重培育师范生职业责任感,是高校不容忽视、不可推卸的职责。
教师职业责任感,指的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认同程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和态度、对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主动意识,以及教师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信心与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等等。简言之,高校师范生职业责任感,是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身份所应具备的情感意志、理性态度和担当精神等。可见,高校师范生职业责任感培育是极为重要的教育环节,需要高校将师德教育渗透到师范生专业课程教学中,培育师范生的职业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激发高校师范生履行教师职责的精神力量。
将师德教育与专业认证融合,培育职业认知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在未来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的神圣使命。培育高校师范生职业责任感,需要高校在师范生专业认证工作中全面渗透师德教育,将二者融合,让师范生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确定职业目标,系统地接受教师职业职责、职业评价和职业认知教育。在校系统的专业学习,是培育高校师范生职业认知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思政课程、教师职业道德类课程等显性课程,以及认知课程、与师德相关的专业课程等隐性课程,加强师德培训。
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院校率先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探索出“认知内化—涵养沁润—评估升华”育人模式,不断完善门类齐全的师范生师德养成课程体系,为师范生师德培育效果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其他高校可以借鉴此经验,让师范生充分认识新时期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趋势,包括教师职业的权利义务、社会价值、培训发展、发展前景等,让师范生明确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以此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为此,高校可以通过主题演讲、法律法规运用、教育技巧考核等方式,引导师范生掌握专业的理论基础、前沿研究成果和教育技巧等,提升师范生师德修养水平,确保师范生职业认知定位恰当、与时俱进。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职业信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范生职业责任感培育,需要坚定师范生理想信念,为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提供精神支撑。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选用恰当的教学素材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同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政策融入师范生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体系化、学理化,并将其纳入高校师范生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高校还应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立足于国家倡导全社会共建尊师重道良好氛围的新时代背景,充分结合师范生心理特征、成长环境、思想特征的特殊性,助力师范生找到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职业梦融入教育强国梦,用伟大的中国梦和教育强国梦引领师范生的教师梦,引导更多师范生懂教育且爱教育,将教师职业视为毕生事业,坚定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
加强教师角色教育,培育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属于职业责任感的重要部分。高校师范生职业情感培养,是师范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基础,需要高校引导师范生认识到教师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引导师范生加强自我修养,在学习、观察、反思中塑造个人品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不断激发职业情感。对此,高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人文关怀,给予教师职业以积极肯定,完善师范生评优表彰等机制,调动师范生参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师范生职业情感生成,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获得感。高校还应引导师范生充分感受各种教育探索活动的创新乐趣,以“准教师”的身份积极应对学习过程中的挑战,以及未来教师岗位的预期挑战,以促进师范生道德人格和问题解决思维有效融合,进一步明确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应肩负的特殊使命,并将其升华为稳定的职业情感。
高校师范生要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真诚关怀的职业理念,明确教师职业应切实关怀学生心理和情感,帮助学生养成乐学好学的态度。师范生应将职业情感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真正理解和爱护学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通过密切的师生情感链接,让教育教学活动更有效。
注重社会实践,培育良好职业行为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责任感培育,应响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号召,注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尤其应明确,师范生的职业责任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体验和反复实践,在逐步认识到履行教师职责的必要性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基础上确立的。为此,高校应让师范生明晰从事教师职业应负责任的限度与范围,提前厘清教师职业环境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复杂关系,让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高校要坚持组织师范生进行集中实习的优良传统,由专任教师带队,全程跟进师范生实习情况;通过线下实时沟通、加强管理,由专任教师出面与实习学校教师进行沟通,让师范生全程参与备课、试讲、担任班主任、听课、自习辅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环节,体会教师职业的不同角色,建构职业责任感的内驱力,提高遵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自觉性。除此之外,高校应完善针对师范生的社会实践体系,组织低年级师范生参加假期下乡支教、志愿者进社区服务、参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尝试让学生自由组队,主动参与合适的项目,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