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建设的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急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和助力,这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摆脱重才轻德的现实困境,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将育才和育德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学生培养中起到关键的筑基和强化作用,利用其对学生开展具有系统性、实效性和全面性的德育工作,对于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全员育人视角下对基础教育德育改革展开深入探究。
立足于现实情况,虽然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教育部的大力号召下积极将德育元素融入基础教育,不断扩大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力求推动德育工作的提质增效,借助德育给基础教育锦上添花,但是总体来看,基础教育德育仍存在三大缺陷,导致育人效率低下,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是德育的悬空性。许多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未充分考虑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德育经验等实际情况,将德育目标定得过高,缺乏明确可行目标的指引导致各德育主体的协同性被削弱,无法形成育人合力,德育工作丧失方向性和系统性,难以贯彻落实。二是德育的孤立性。当前基础教育的德育工作大部分由班主任全权负责,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程度较低,这一情况导致德育和才育相分离,德育逐渐成为一座教育“孤岛”,既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覆盖,又难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广泛重视。三是德育的虚化性。部分学校形式主义作风泛滥,只在口头强调德育,却未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德育,仍然在“唯成绩论”的引导下片面关注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强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具体成效。
要弥补以上缺陷,则需要通过构建全员育人德育体系来激发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优势,凝聚主体合力,摆脱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作风的限制和影响,让德育落地、融合、做实,使德育工作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新的拓展,在方式和策略上有新的改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新的突破。
其一,健全全员育人体系。一方面,建立协同机制。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全体年级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各主体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德育方案,从宏观的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到微观的各班级德育工作,都设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细化的规定,以德育方案为指导推动德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和深入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责任分配,各司其职,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保证领导小组管理的实效性;领导小组应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德育培养情况及具体德育需求,以此为依据开设精品德育课程、组织多样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应重视评价的信息反馈功能,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对各主体的德育成效进行全面评价。一是要细化评价标准,结合德育目标针对不同德育主体设立差异化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应包含具体数据和可量化指标,以此确保评价标准具有明确的引导性和方向性。二是要优化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追踪各主体开展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其二,强化主体德育素养。学校应多措并举,引导各主体深化德育认知、增强德育意识、提升德育水平。一是要邀请德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业培训、学术讲座,打造沟通交流平台;二是要定期开展德育研讨会,由各主体分享自身在德育工作中取得的优秀成果、总结的心得体会,并就当前面临的德育问题展开集体讨论,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高度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水平的有效提升。此外,各主体应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责任心,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以增强德育工作胜任力。例如,校长一方面要充分研读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德育的政策文件,从中提炼文件精神,明确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基本发展趋势,并以此为指导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系统有效的顶层设计和扎实具体的保障措施,呼吁并督促校内所有教育工作者树立德育观念,构建起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心智模式,激发其承担德育工作的热情,督促其将育人要求主动转化为行动自觉。班主任应创新改进管理方法,将德育元素融入学生管理,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与其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以此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学科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德育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德育为核心推进教学课程改革,力求实现“教书”和“育人”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分担一定的教学压力,且根据实际情况勇于指出德育工作的不足,帮助班主任进行工作的创新化、针对化改进。
其三,推动家校联合育人。学校应充分意识到家庭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性,采用多种举措将家长转化为合格的德育主体,凝聚家校联合力量,推动德育工作提质增效。一方面,班主任应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将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情况如实告知家长,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家长共同制定和落实德育计划;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开展亲子共同参与的德育活动,让家长在活动参与中接受德育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距离学生最近的优质德育榜样。此外,家长应在学生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德育措施,为学生道德素养培育营造优质的原生环境。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应通过道德故事讲述、德育游戏开展等举措做好德育启蒙工作,并建设优良家风,利用道德文化的浸润来引导学生养成萌芽性道德行为,为后续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家长一是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兼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道德培育情况,引导学生树立“以德为先”的理想信念;二是要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面临的德育问题,争做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辅助者和推动者。
其四,建立优质德育平台。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利用先进技术赋能德育工作,通过搭建线上优质德育平台进一步推动全员育人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在德育平台中设置信息公开模块。一是要在该模块中公示教育部关于德育的政策文件及相关解读,为各主体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方向;二是要在该模块中展示学校德育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在接受社会大众监督、获得学生家长认可的同时,增进各主体开展德育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三是要在该模块中发布德育活动开展的具体信息,如开展地点、开展时间、开展形式等,做好活动的宣传推广工作,力求实现活动的全员参与。另一方面,在德育平台中设置交互模块。一是要公布德育项目、德育工作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为信息反馈、意见采纳提供可靠渠道;二是要设立讨论区,由学生、家长、教师、班主任等多元主体在此就德育建设展开实时讨论。
综上所述,将德育融入基础教育对于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以全员育人为核心推动基础教育德育改革是立足于当前德育悬空性、孤立性和虚化性困境的必然选择,应从健全全员育人体系、强化主体德育素养、推动家校联合育人、建立德育优质平台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改革工作,将主体合力凝聚好、发挥好,利用主体优势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在德育的助力下实现内涵式和外延式协同发展。【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论阐析与制度化推进研究”(编号:BEA2300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