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立与破
◎ 王丽姝

 

    李冰文化属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人物资源,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创新精神等;李冰所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衍生于都江堰水文化,与李冰文化息息相关,于2018年由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纳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可见,李冰文化通过非物质形态和物质形态得以呈现和传播,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治水的杰出代表。经过世代相传,李冰文化历久弥新,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提炼其文化精髓,展示其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能够直接促进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水平提升,对于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跨文化传播中,李冰文化能够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在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中进行流动、相互渗透、共享,甚至迁移,以此促进世界文化进步。简言之,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本身折射出现代社会跨文化传播活动复杂化、多元化过程,以及全球信息系统不断发达的现实。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使得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目标更加清晰,即促进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传递、促进人类独特文化的跨文化融合,这对于我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平等地构建国际话语权具有不可估量的当代价值。尤其大数据技术能够助力李冰文化传播范围扩大、个性化推荐更为精准、民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便捷,给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创造了机遇。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导致的信息过载、数字鸿沟较大、数据分析难以捕捉文化内涵、文化误读等,是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媒体等发挥合力,利用政府公信力加强话语权构建,加强我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提升民众认知,多主体协同提炼李冰文化内核,发挥“科技+文化”的潜力,推动李冰文化国际化水平提高。

    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大数据时代,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需要良好的语境。这需要当地政府牵头,借助5G、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层次化的话语体系,着力解决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中话语权缺失的问题。客观地讲,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彻底转变了成都平原的“命运”,使得成都免受水旱之患,惠及灌溉、防洪、运输等方面,由此促进成都平原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可以说,李冰文化为“天府之国”的美誉奠定了极其坚实的基础。从汉代开始,成都多次经历移民潮,融汇了五湖四海的民众和文化,成功获得新移民的文化认同。这皆得益于李冰文化衍生出繁荣的移民文化。近年来,成都发展为“新一线城市”,华为、苹果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入驻成都,使得成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并能够为当地政府宣传李冰文化等特色文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成都信息化建设水平领先全国的优势,积极完善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政策性文件,在文件中指明李冰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内涵,肯定李冰文化中涵盖的“奉献、创新、担当、科学”精神等,正是大数据时代发展所需的精神;并且,当地政府应积极与中央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完善宏观指导政策,共同构建自下而上、科学严密的话语体系,使得各主体对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工作高度重视。

    发展“大数据+”教育,培养跨文化传播复合型人才。大数据时代,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急需解决跨文化学等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的问题。西华大学与都江堰市政府所属单位进行合作,创立了“李冰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李冰文化、都江堰文化的专门研究,为李冰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学术研究成果,但是该研究中心的知名度还不高,多数高校学生并未参与其中。这需要高校进一步与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进行对接和规划,加强大数据研究实验室构建,使得李冰文化文献资料整理、分类尽快实现数字化,便于专家、研究员、学生等进行检索和深入研究。2023年,西华大学组织了以李冰文化命名的学术研讨会,更加完善了校内外专家参与的联动机制,肯定讲好李冰文化故事、传承李冰精神的重要性,将李冰文化渗透到历史、文学、艺术、文化、语言、新闻、环境保护、传播等学科教学中,让李冰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更为牢固,更加扩大了我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队伍,尤其培养了应用型外语人才,运用外语讲述李冰文化故事,参与《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李冰(造福千秋的大国工匠)/四川历史名人图画故事书/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等书籍,以及《蜀守冰》等纪录片的外译工作,带动世界更多学者参与李冰文化学术研究,营造大数据时代良好的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氛围,更是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发展“大数据+旅游”产业,强化跨文化传播认知。大数据时代,5G等技术赋能“数字在场”,这符合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特征和需求。李冰安息之地什邡积极参与李冰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力保护纪念李冰的大王庙,有效利用“道法自然”等天然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李冰文化等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中心的文旅产业。当地文旅部门积极与西华大学“李冰研究中心”进行探讨,致力于开发具有水利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李冰文化渗透到区域特色化旅游服务和各类旅游活动中。文旅部门还定期举办文化艺术周,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宣传,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都江堰景区持续举办“放水节”,作为纪念李冰的大型庆典仪式和民俗活动,已经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都江堰景区积极借助5G全景等视频技术,大力发展“大数据+旅游”产业,启动“云放水”模式,使得“放水节”实现全球共观效果,让海内外很多受众领略了都江堰工程的雄奇、壮观。景区通过官网发布,大力发展“大数据+旅游”产业,启动“千年放水一触即发”互动活动,让全球网友有机会参与“开启云放水”活动的实时信息;在“放水节”当天,都江堰景区还邀请网红进行直播,与全球数万名网友进行互动,共同解读李冰修建都江堰工程的历史渊源、解读李冰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使得全球网友获得逼真的“在场”体验,在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引导更多人提升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认知水平。

    推进“短视频+文化”产业,拓宽跨文化传播渠道。大数据时代李冰文化跨文化传播拥有了更多技术和渠道,能够推进当地“短视频+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当地大数据企业等单位提供了大数据算法模拟、8K摄影、定格动画、AI模拟、数字拓片等技术,与当地文旅部门联手合作,运用大数据技术将都江堰水利工程治水布局、治水理念和原理清晰地呈现出来,将李冰作为大国工匠、爱国官员、哲学家等不同身份的相关事迹作为背景解说的一部分,并通过“三维地图看世界”“都江堰发布”等抖音权威账号发布高清短视频,将李冰文化更加立体地展现给受众。随着抖音国际化版本TikTok在海外下载量的增多,更多的海外受众能够从抖音短视频中了解李冰文化,这是“短视频+文化”成功发展的典范。在这种模式下,用户能够成为李冰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填充功能,综合使用AI技术、视频、音频、特效等设定独创情境,通过动画、游戏、音频、短视频等逐步打造李冰文化IP,多种渠道拓宽用户知识边界,更加优化短视频协同推荐机制,防止“信息茧房”对用户获取新信息的负面影响。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讲师;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冰研究中心资助:“5W传播学视阈下巴蜀名人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李冰文化为例” 项目编号:LBYJ2023-010的研究成果。】

 

当前:B2版(2024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