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感悟哲学
◎ 北京市十一学校 周永霞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提升,尤其是高中政治教材哲学部分,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尝试:让学生“做事”,在真实任务中实现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的一体化,达成基于理解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在讲到“意识”时,我布置了“叹为观纸”一张A4纸的动手活动。可写、可折、可撕、可画,边做边思考自己的创作历程。学生兴奋极了,所有学生开始思考、动手……

    我抛出第一个问题:“你的创意是什么?”有的说想叠一个飞机,有的说想叠一朵百合,还有的说想叠一只小青蛙。那么,创意是从哪里来的?小A的创意是小学手工课,小B的创意是妈妈教的,小C的创意是网上学来的。总之,学生轻松理解了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我追问第二个问题:“你的想法对你的创作起了什么作用?”一个学生说:“我本来想画一个大脑,但是画得实在太差了,就又把画的一笔擦掉了。”学生想了半天不知道该画点什么,时间马上就到了,我眼睁睁地看着他飞速把纸揉成一团。那一刻,虽然我比较平静,但内心有些生气。原来是他“灵机一动,揉个纸团来代替人类的大脑”。太有创意了!这个“大脑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我紧接着追问他:“你没有实现自己的初衷,什么感受?”他说:“我紧张极了,头上、手心都冒汗了,就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初衷实现了以后什么感受呢?”“实现了以后特别开心,我为我的急中生智感到开心。”我总结提升,这就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同样都是叠飞机,有的学生叠的能飞很远,有的就差点。我即兴问大家:“为什么有的能飞,有的不能飞呢?”叠飞机的学生竟然讲出,“能飞是因为我把握住了其中的规律,让飞机的重心在前面1/3处就没有问题。”我顺势强调,“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玩”尽兴,又跟老师要了一张纸。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我曾布置过一个任务:90秒时间分享一次难忘的劳动,结合体验谈谈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学生谈到了做饭、掰玉米、做实验等,这些是开展课堂学习极有分量的素材。

    掰玉米的学生兴奋地谈自己的收获:“掰玉米必须穿长裤子,否则会被玉米叶子弄伤腿。我还惊喜地发现玉米有一个地方,就在玉米下面一点点的位置是横向的纤维,比较容易掰断。”他边讲边在黑板上画了示意图。在这次劳动中,他还发现独轮小推车装上玉米后,应该拉不应该推。然后非常专业地在黑板上做了受力分析图,说明独轮车装上玉米后,往前推是很容易翻车的,但是往后拉就没有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对自己曾经的劳动有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我用鲜活的例子讲解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的相关知识。最后,我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化了知行合一思想。

    有的学生分享自己初二下学期曾举办过一场年级音乐会,感慨“音乐会不是一座孤岛”,举办一场音乐会涉及学生会的三个部门,表演部、技术部和主持部。学生说:“我曾和一个技术部的同学有过节,但不能因此就不交接任务了。”这个学生也更为深刻地体会了,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自做的事,分享起来饱含深情,“如果彩排没有借到当天演出的场馆,在其他地方彩排时,就要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把能还原和细化的部分做好,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一次彩排中,学生与另一位同学产生了分歧,同学认为应当先细化节目的内容,但最后这个学生决定还是总体过一遍,把节目进行下去。同时在办活动的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任务安排,都是不断改进与优化的。这个学生深刻领悟了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认识事物的道理。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了,缺失的是在“做事”中的思考和“做事”的能力。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总结自己曾经做过的“大事”。说是大事,因为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对学生影响深刻的事情。而在学生激情分享时,教师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孩子,师生关系也会迅速拉近,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当前:3版(2024年03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