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以余华作品英译传播现象为切口
◎ 桂姝姝

 

    国家话语是国家意志、治国理念、制度创新、文化精髓、发展道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话语特征集合,是一套与时代背景、社会动因、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等要素密切关联的符号系统和叙事结构,具有深邃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品格。

    余华是中国当代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常常涉及中国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议题,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余华作品的海外成功传播与英文译本的高质量有重要的关系。这些译本主要由白睿文、白亚仁和安德鲁·琼斯等汉学家进行翻译。他们具备深厚的汉译英实践能力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实力,精准地把握了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采用短句和口语化语言,通过归化翻译策略等方法,有效传达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可读性。

    余华英译作品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为开展国家话语研究、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观察的切口。

    要打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理解偏差的困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之一便是培养我国本土发挥个人主体作用的对外传播者,不仅培养我国本土优秀翻译人才,更要培养以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建构中国形象和中国话语为己任的文化传播者。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传播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传播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信息,还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软实力展示出来。尽管英语语言教育在我国早已普及,但能够准确无误地将我国文化内涵通过英语进行传播的人才仍较为稀缺。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文化传播者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也要熟悉我国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培养这样的跨文化传播者需要系统的长期教育和个人修养的提升。翻译过程中,在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议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来处理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用直译、音译等“中式腔调”强化中国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对于非典型的中国元素,则建议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适应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

    应建立一个认证机制,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并对优秀的翻译作品及其翻译者给予奖励。通过资助专业的翻译培训和提高翻译者的待遇,可吸引更多有才华的翻译者参与到中英文的文学翻译工作中。在翻译作品完成后,可通过社交媒体、电子书平台和在线阅读APP等数字媒介推广作品。利用数字平台的国际覆盖率高的特点,有效提高作品的国际可见度。此外,也要积极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合作,建立品牌联合推广计划。如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合作,利用其营销资源和分销网络,推广英译作品。除英语市场外,还应考虑将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法语等其他语言,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以忠实准确为首要原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优先使用“强文化属性”的英语词汇传播我国文化元素,在西方文化语境下进行推广,以满足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期待和向往。总的来说,文化传播者在跨文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专业翻译人才,以便更好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它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过程。我们期待余华及其他作家作品的翻译者中能有更多我国本土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专业翻译人才的身影。他们通过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有效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作者系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英语学院讲师。本文系重庆外语外事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余华作品英译的中国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KY2022006)。】

 

当前:B2版(2024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