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为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 吕凤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广西要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而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能否更好地助推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高校应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深刻关联着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质创新阶段,高校要明确办学方向,优化学科专业。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发展先导产业、高精尖产业等重点产业学科,增强应用学科专业快速响应和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战略性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目前,我国虽已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但学科专业设置还存在同质化的情况,地方高校还需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突破“卡脖子”问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经济社会结构的总体背景下,对学科专业布局进行前瞻部署和科学谋划。

    赋能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有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端创新型人才支撑。近年来,广西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桂战略、人才强桂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已初显成效。高校作为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就必须打牢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基础,主动对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行业发展趋势及产业升级需求,积极推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教学资源优化机制、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科学规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彰显区域优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近年来,广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促进校企合作作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组织实施建设一批实训基地、一批标杆城市、一批试点企业的“三个一批”工程,促进全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区内各院校要积极响应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总目标,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全面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校企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形成“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专业办企业,校企办学双主体、合作育人全过程”的校企合作模式。要积极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的开放合作;要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实践平台,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强化校企联合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推动科教融合;要积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不断对接广西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共享机制。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主体和支撑力量,如何更好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向未来,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作为专业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方面,努力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本领。

    【作者系广西财经学院高级实验师,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慕课平台的地方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跨学科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GB338)】

当前:B2版(2024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