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课堂上的学习共同体
◎ 湖北省天门实验高级中学 彭淑芬

 

    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在一些学校,我们看到教师和学生乃至家长开始行动起来,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目的,将学习共同体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但在实践中,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尤其是高中课堂,我们也发现课堂呈现如下问题。

    一是缺少有效的课堂组织方法。很多教师有了强调学生主体的意识,抛弃了以往的“一言堂”授课的模式,开始学习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但这种小组讨论有时还是流于表面,还是按照教师的主导设计进行的,除了课堂表面分外热闹,很难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鉴于此种课堂实践收效甚微,很多教师在尝试后便果断放弃。

    二是缺少创设真实课堂情境的能力。许多教师看似把“创设情境”放在口头上,但在实践中教学内容单一,师生间缺少真正的互动、交流和倾听。情境蕴含着事件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和外在逻辑,它可以是教育发生的外在原因,也可以体现教育的内在本质。但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情境创设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以前的“不提”走向“过度”,各种复杂机械的情境创设掩盖了真实的教育目标,使得课堂缺少润泽的气氛,课堂整体的状况未能呈现“交响乐”般的和谐有序。

    三是缺少提炼核心素养的路径。走进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教授的知识过于零散,并不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教学逻辑线,导致学生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些课堂教师热衷于做活动搞游戏,致使阅读、写作等缺少足量的训练时间,并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综合能力,不能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在课堂中。

    那么,如何让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从热闹走向安静,从低效走向高效,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确立师生对话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高频互惠的对话沟通,打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交流机制,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面对面”的相遇、“心与心”的交流。通过对话,增强师生之间的了解,进而提高合作的效率,让课堂成为师生共享共同成长受益的场所。

    其次,丰富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而创造的学习环境。课堂的本质在于生成、源于实践、成于创造,教师和学生在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围绕学习内容营造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创造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最后,完善学习共同体的途径。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围绕倾听、串联和反刍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积累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将这三者融入自己的课程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且丰富。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通过串联,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关系激活;通过反刍,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进而促进师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学生自身蕴含着无限自由的发展空间,建构课堂上的学习共同体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共同体内具有生长力量的一分子,把教学活动看作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教师陪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互利共学的过程。

 

当前:3版(2024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